共享單車全球大戰開打,摩拜與ofo對自行車產業的衝擊

共享單車大戰在中國正掀起巨浪,ofo與摩拜兩強相爭的場面已經開始從中國延伸到海外,不斷高速堆疊的融資燒錢補貼大戰,背後是阿里與騰訊之間的支付生態系戰鬥,兩邊都希望能透過高頻剛需的城市出行單車,來拓展自己的支付業務,同時真正實現將第三方支付業務拓展到海外。對台灣來說,除了新加坡共享單車廠商oBike也搶進台北,引起了不小的風波外,對於台灣主要的自行車產業鍊來說,共享單車橫空出世讓自行車業憂喜並存。 首先,雖然以「共享」之名行遍天下,但共享單車的本質其實是單車租賃,並不是分享和活用平常沒在使用時的閒置資產,而是造出很多閒置的單車做租賃業務,所謂的共享單車其實行之有年,有樁的公共自行車在多個國家包括台灣Youbike都已經施行多年,只是這股無樁智能自行車租賃風潮,在中國的摩拜和ofo燃起的資本投放大戰下快速崛起。 這場戰鬥從2016年底開始升溫,除了小黃車ofo和橙車摩拜外,各種七彩顏色的共享單車廠商瘋狂投入,大家都想要急速增加單車投放量來獲取市佔,整個共享單車市場在2017年天氣轉熱後大幅加速洗牌,隨著資本一輪一輪大舉投入,行銷戰加上紅海折扣戰都擠壓著較小共享單車廠商的生存空間。 畢竟共享單車要贏的關鍵,靠的就是越廣的投放量用戶越容易找得到車騎,還有越便宜的資費或押金,用戶就更有誘因去騎那家廠商,當然車子的品質與好騎程度也是關鍵,但這些都是要靠資本給堆出來的競爭力。 Source: DCCI 摩拜8輪融資募集超過9.28億美金的資金,投資者包含了騰訊、鴻海、淡馬錫、創新工場等 Source: Crunchbase 由於營運的模式和ofo明顯的不同,摩拜更重視智能技術與自主製造,而非純粹衝量的重資產營運模式,速度上雖沒有ofo快但是真正搜集了大量的用戶數據,摩拜近期還接入了中國最大的百度與高德地圖,發揮其定位功能的優勢讓用戶能從更多場景入口直接使用單車。如同摩拜官網上所說 “摩拜單車的每一輛車都配備了獨家自主研發的智能鎖,支持“GPS+北斗+格洛納斯”三模定位,定位速度更快、精度達到行業最高的亞米級;通過內置的物聯網芯片, 350 萬輛7 × 24 小時在線的摩拜單車構建了全球最大的移動式物聯網系統,每天產生超過1TB (1TB = 1,024 GB) 的出行數據;在此基礎上,摩拜單車今年4 月推出了行業首個出行大數據人工智能平台“魔方” ,在騎行模擬、供需預測、停放預測和地理圍欄等四大領域發揮關鍵作用,助推精細化管理、智能化運維。”   ofo在募集資金上更是不遑多讓,融了八輪超過12億美金,主要領投的則是阿里系的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滴滴打車等,儼然已經成為AT擁兵自重的戰場。(事實上共享單車也影響到了滴滴的生意,畢竟短程出行有了自行車這個便宜許多的替代選項) Source: Crunchbase 摩拜單車在2016年底時仍然在用戶上保持領先,但是隨著雙方運營模式的差異,像是初代的ofo與摩拜最大的差異就在電子鎖以及機械鎖還有特製車與通用零件之別,ofo持續以較低的成本製造投放大量單車到市場上,即便損壞與失竊率遠高於摩拜,但是有龐大的資本作後盾,只要持續瘋狂投放單車到市場上滿足用戶需求,製造成本不是最大的問題。 以7 Park…

Continue Reading共享單車全球大戰開打,摩拜與ofo對自行車產業的衝擊

蘋果iPhone問世10周年,開啟智慧移動時代的霸主走到成長的極限

2007年1月9日,初代iPhone在賈伯斯的介紹下問世,在6/29正式在美國發售,開啟了蘋果的超級黃金時代。大家可以回味一下賈伯斯如何介紹初代iPhone這個革命性的產品。(很有趣的是後面很多Apple的產品自打臉,例如觸控筆以及3.5 inch螢幕最適大小) 時序回到十年前,Mobile Phone行動電話的市場與現在是大不相同,2007年,Nokia還是行動電話市場無可抗衡的龍頭老大,Motorola、三星、Sony Ericsson和LG都是市場的佼佼者。 Source:Gartner 若只純看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在2007年的霸主仍然是Nokia,遠勝第二名的RIM黑莓機,Apple和HTC都是出露頭角的智慧手機廠商。 Source:Statista 但到了2016,全球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從急速成長到趨緩,已經把2007年前的舊面孔洗到只剩下三星還排在前五大廠商,而成長為最大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中國,更是帶起了多個本土廠商,站穩中國市場並在新興市場大殺四方,全世界前五名的其中三家是中國廠商,分別是華為、Oppo、和步步高(Vivo的母公司)。 Source:Statista   iPhone剛問世的2007年,蘋果的產品結構還是主要販售桌上型及筆電Mac,加上大熱的音樂播放器iPod是兩大主要的營收來源,加起來佔了蘋果超過8成的銷售。 Source: Apple 2007年報 在2016時,iPhone已經是Apple的產品結構中營收佔到超過6成的核心產品,Mac則已經退居第三線,銷售快速衰退的iPad也遠遠無法和蘋果的主力現金怪獸iPhone一樣成為蘋果成長的支柱,更別說是被算在"Other"的Apple Watch這個扶不起的新產品,智慧型手錶並不如預期能出現新的需求爆發。 Source: Apple 2016年報 如果從淨利率的變化來看,蘋果受到iPhone這樣高階高價產品的助益,淨利率在iPhone銷售逐年衝刺時也持續的拉高,2007年以前淨利率(Net Margin)大約都在10%以下,但靠著iPhone這個利潤非常高的產品熱銷,淨利率可以拉高到保持在20%之上。 Source: Gurufocus 觀察蘋果發佈iPhone前與iPhone後,你會更清楚地看到iPhone對蘋果淨利的影響多麽深遠,高價高毛利的商品同時又大熱銷,讓蘋果賺得遠超過去想像地多。 Source: Gurufocus 這樣的巨大紅利也推起了蘋果股價,十年來AAPL漲了723%,三星則漲了302%,在這場智慧型手機大戰敗下陣來的Nokia、HTC和RIM黑莓則在這十年股價重挫都超過3/4,昔日的巨頭們如今都成了智慧型手機市場無足輕重的player。 Source: Google…

Continue Reading蘋果iPhone問世10周年,開啟智慧移動時代的霸主走到成長的極限

亞馬遜沒有極限,貝佐斯成就電商霸業的戰略與遠見

全球電子商務龍頭亞馬遜(Amazon)在Jeff Bezos的帶領下,正一步步地朝向多角化的企業帝國之路邁進,被亞馬遜衝擊到的產業都將無可避免遭遇這頭巨無霸的挑戰,而貝佐斯本人就是出了名的敢將當下收益瘋狂投資未來的企業領導者,他一直都圍繞著一套核心戰略在打造這個近乎所向披靡大軍。 從財務上來看,亞馬遜奉行成長與市佔重要性大於獲利的理念,將獲利投入未來的長期投資,自上市以來就一直維持控制著幾乎零獲利的操作,不斷在各個領域投資研發來增強亞馬遜的影響力。   AMZN data by GuruFocus.com Source: GuruFocus 戰場狂開無極限,包山包海包物流 亞馬遜的垂直與橫向整合非常強大,它的競爭對手可以說是遍及幾乎所有領域,最直觀的就是賣書起家的亞馬遜,已經成功打趴了實體書店與網路書店,從書切入後再跨入更廣闊的綜合電子商務,在零售上對手除了電子商務平台對手像是Ebay與實體通路如Walmart和Macy's都明顯受到Amazon日益壯大的衝擊。 亞馬遜現在的電商戰略基本上圍繞著一個核心「Prime」,就是吸引消費者加入付年費的Prime會員,用更好更多元的服務(包含快速到貨免運費、Prime專屬折扣與優惠、音樂與影視內容訂閱服務等)與有競爭力的價格,提升消費者體驗,對亞馬遜產生黏性和依賴並在Amazon上花更多的錢。 Amazoon Prime的戰略可以說是大獲成功,Amazon Prime會員消費力遠高於非Prme的消費者(Prime會員平均每年花$1300美金,非Prime則只有$700),Prime會員消費在Amazon的GMV占比也高達近60%,極力投資在充實Prime的吸引力可以說是吸引客戶變成忠誠會員的殺招,兩年來Prime會員人數暴漲了一倍到8000萬,已經可與Costco的8810萬卡友會員分庭抗禮。 Source: Statista Source: BI Intelligence 強大的電商物流體系就是支撐Prime的一大關鍵,亞馬遜除了是電商平台還是日漸壯大的物流公司,投資倉儲貨運的建置是Amazon主要的成本之一,瘋狂建造物流中心、開發無人機、倉儲機器人、自動貨運、自建貨運機隊、車隊還有海運體系,為的就是要加速送貨流程,提升客戶體驗與優化成本效益,打造出亞馬遜FBA(Fulfilment by Amazon)物流王國,甚至連UPS和FedEx兩大亞馬遜的現有物流合作夥伴都不敢小覷FBA快速成長的影響力。 貝佐斯另一大投資重點則是在Prime影音媒體訂閱服務上,Prime Music串流音樂踩到Spotify和Apple Music的線,而大舉投資Prime Video的優質原創影音內容,正面對決的是串流影音平台龍頭Netflix,雙方在電視艾美獎與金球獎上互不相讓,甚至Prime Studio發行的海邊的曼徹斯特還搶先Netflix奪得奧斯卡,但貝佐斯想做的並非是影音平台龍頭,而是希望讓更多消費者藉此加入Prime會員來提升電商銷售,隔山打牛的戰略讓貝佐斯不惜血本砸錢衝刺內容,擴大影視觀眾的心佔率 。…

Continue Reading亞馬遜沒有極限,貝佐斯成就電商霸業的戰略與遠見

拒繳IAP蘋果稅,微信關閉公眾號「打賞」,騰訊挾8億用戶與蘋果神仙打架

有在關心自媒體發展的人,不會錯過近期中國網路最大的新聞,微信因為與蘋果對於公眾號文章付費打賞功能協商不成,不符合IAP(In-App Purchase)APP內購買條款,繞過Apple 的支付系統,憤而關閉公眾號文章的打賞功能,一些靠著微信公眾號賺錢的自媒體,頓時受到了神仙打架的影響而收入減少。 這場戰爭其實背後隱含的是作為平台通路的收稅權之爭,大家都知道在商店上架要收上架費,對上架在App Store的虛擬商品App也同樣如此,蘋果的開發者審核指南3.1.1的APP內購買明訂,APP不得包含指引客戶使用非IAP機制進行購買的按鈕或外部鏈接,若要在iOS平台上架並在裡面有購買行為,就必須留下買路財,一般來說是30%的抽成。 Source: Apple 騰訊作為手遊大廠,當然本來就是這個「蘋果稅」的繳稅大戶,因為手遊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除了購買付費遊戲就是來自於遊戲內的購買虛寶或遊戲貨幣,這些購買行為就會需要經過IAP的支付流程。 而這次微信公眾號的最主要爭點在於,究竟「文章打賞」這樣的行為,應不應該包含在App內購買的行為? 畢竟騰訊自己在微信裡也沒有對公眾號文章打賞抽成,文章打賞的性質也不是訂閱、解鎖訪問權限等,純粹就是一種用戶自發性獎勵捐助內容作者的性質,也由於習慣上沒有抽成,很多自媒體聽到打賞還要經過IAP抽成30%時,就覺得蘋果是強盜邏輯,大傷蘋果的形象。 微信的盤算 微信與蘋果協商不成,決定直接關閉打賞功能,而不是對蘋果低頭轉成IAP支付模式,至少讓公眾號能收到70%的打賞,微信的產品經理就提到了IAP的諸多缺點,同時還會有違反「二清」的問題,至於什麼是二清可以看這篇。對中國用戶來說,蘋果支付的用戶體驗是遠遠落後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的,這也是為什麼蘋果要在打賞強制推行IAP造成的諸多反彈,多數中國網民是站在微信這方。 Source:微博 再者,微信與蘋果直接翻臉的另一大原因,是微信自身未來發展不希望被IAP框限住,中國的對內容付費的趨勢在2016年崛起,2017年正是要衝刺的時刻,馬化騰自己就公開說付費訂閱的微信公眾號正在內測,這些能讓APP平台自己賺的錢,當然是不會想和蘋果分一杯羹,微信猛力推行小程序(APP中的APP)就已經是在打擦邊球,想要建立閉環的生態圈自己賺,希望能繞過強勢的平台抽佣。 微信挾8億用戶與蘋果對著幹,就是諒你蘋果不敢下架微信的APP,不然以蘋果對待其他中國區規模較小的違規APP,早就直接雷厲風行下架(到今年四月已經下架超過六萬個APP),微信能打這麼久的擦邊球無非就是有龐大用戶作為後盾與蘋果博弈,目前兩邊衝突都還沒上升到需要應用下架撕破臉的局面,但對中國用戶來說,微信是生活必需還是iOS是生活必需答案是很明顯的,用戶遷徙至Android陣營的成本代價沒有比取代微信來得高,畢竟現在中國也沒有能取代微信的應用。 兩邊互不相讓爭的就是收稅權,也沒有誰真的是強盜,因為微信自己也在自己的平台封殺對手像是淘寶和Uber,並不會高尚到哪裡去。 蘋果的堅持與風險 在微信公開表達失望時,蘋果也回應說這是IAP一視同仁的原則問題,沒有個別歧視,對於蘋果來說,在智慧型手機市場日漸成熟趨向飽和的時代,iPhone硬體銷售已經成長趨緩甚至負成長,服務部門Service Businessc會是蘋果最具營收成長動能的部分,這也是為什麼Apple推行Apple Pay, Apple Music等服務越發積極的原因,對於IAP的堅持就是為了要保住自己通路的收稅權,不能讓其他APP也一起鑽漏洞。 iPhone出貨量在2016首次出現衰退(當然其中原因也是因為2015基期非常高) Source: Statista 蘋果服務部門營收則每年穩健成長,對營收占比逐年提升 Source: Statista Source: Credit…

Continue Reading拒繳IAP蘋果稅,微信關閉公眾號「打賞」,騰訊挾8億用戶與蘋果神仙打架

軍工複合體五大公司,不平世界的得利者

  軍工複合體(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指的是國家軍事國防組織和大型武器工業與國會共生關係,資本主義與國家力量緊密結合的產物,在崇尚大美帝國武力,要擴張國防支出的川普時代,軍工複合體無疑會是不平世界的最大得利者。 地緣政治烽火四起,朝鮮半島、中東局勢緊張,各國軍備競賽都有利於美帝強大軍工複合體公司,他們有著國會與國防部支持天文數字的預算,養的美國本土從業人員也都數以萬計,更是美國出口產品的尖兵,有著非常強大的遊說團體,最常扮演電影裡的邪惡角色,他們同時也是走在世界科技最前端的公司,對科技研發創新扮演的角色不容小覷,也是美國軍事影響力延伸全世界的基石,美國的盟友們也都要向他們買武器(交保護費),下面這張圖顯示的是全球武器出口的佔比,美國是無庸置疑的第一名。 下面這張表是瑞典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SIPRI整理出的百大軍火製造商前七名,本文就給大家概略的簡介其中美國的五大軍工公司(都是上市公司,所以財務公開)。 Lockheed Martin (LMT) 洛克希德馬丁 洛克希德馬丁LMT應該是最著名的軍工複合體公司,全球最大的軍火承包商,毋庸置疑的戰爭之王,最著名的產品就是美軍主力戰鬥機,包含地表最貴的F-35戰鬥機,還被川普嗆說飛機太貴要降價,另外台灣有採購的F16、PAC-3愛國者3型飛彈防禦系統、以及最近因為中國禁韓暴紅的薩德(THAAD)高空反導彈系統也是LMT的產品。 從洛克希德馬丁2016的年報來看,他們的Rotary and Mission Systems (主營業務廣泛,包含設計、製造陸基與海基飛彈防禦系統、無人軍事系統與科技、戰艦與潛艦任務與戰鬥系統、資訊安全系統等等)是銷售增長的主要事業體,比去年同期增長48%,2015年LMT收購了製造黑鷹直升機的公司Sikorsky也歸到了這個部門。 LMT的客戶包含了美國的中東盟友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與東亞盟友日韓台新等,國際銷售佔了整體營收的27%。從年報上來看,LMT國際銷售的成長速度40%比美國國內要高得多,顯示的是地緣政治的不平靜讓很多國家加大了軍事採購,而美國的軍事影響力所及就是洛克希德馬丁的業務所及,越來越不平靜的世界也讓軍火之王盆缽滿滿。   Boeing (BA)波音公司 飛機製造商波音以製造大型商用客機聞名,不過那是它五大事業體之中的其中一個,波音的Defense, Space & Security (BDS)部門也佔據了波音31%的銷售,這其中超過六成的訂單來自美國國防部。 軍工方面波音主要做的是軍用飛機項目,像是AH-64D阿帕契武裝直升機,無人機,F/A-18大黃蜂,F-15戰鬥機,還有陸基中程飛彈防禦系統等等   Raytheon (RTN) 雷神公司…

Continue Reading軍工複合體五大公司,不平世界的得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