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的Libra幣是什麼?Facebook真要自建全球央行?

Facebook CEO的Mark Zuckerberg公佈了籌備已久的區塊鏈金融產品:加密貨幣Libra和Calibra數位錢包(Digital Wallet),一腳踏入區塊鏈與金融科技的領域。 下面這個影片,是Calibra的應用場景示範,未來搭配FB全球普及率非常廣的Messenger和Whatsapp,要用Libra這個加密貨幣來實現像傳訊息一樣簡單、方便、迅速的跨國支付轉帳。   Libra是什麼? Libra 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 Libra白皮書開宗明義的目的和理想,就是運用區塊鏈技術來打造無國界、去中心化、低波動的加密虛擬貨幣(Cryptocurrency),來降低全球貨幣兌換轉帳、支付交易的門檻,實現普惠的互聯網金融創新。 Libra由獨立的非營利會員制組織 Libra Association治理,設計上刻意去中心化,所以實際上不是由Facebook隻手遮天,FB在該組織最多也只有1%的投票權,下面會介紹Libra Association的組成。 Libra和Bitcoin比特幣有什麼不同? Libra是有真實資產做擔保的穩定幣,比特幣和多數其他的加密貨幣是沒有實際資產作為擔保的,價值來源純粹靠的是投資者對這個加密貨幣的信心。 Bitcoin性質偏向是投資產品而非貨幣,而Libra作為穩定幣則是目標在成為廣泛受認可的交易媒介,對Libra幣內在價值的信心來源,則是他的資產儲備能夠支應兌換相應價值的法定貨幣(以下簡稱法幣)。 BitCoin的發行量是算法決定,總發行量是固定的,由挖礦者算力決定分配。Libra的發行量則是由用戶市場需求決定,用1:1的法幣購買,就會創造新的Libra,並在儲備中增加法幣同等的真實資產,反之在需求減少時銷毀Libra,只有Libra Association能決定創造或銷毀Libra。 由於貨幣發行機制的差異,BitCoin每顆幣升值和貶值,取決於市場對比特幣的需求,Libra的升值和貶值,則僅取決於外匯市場的波動,因為Libra是錨定一籃子貨幣的穩定幣。 什麼是穩定幣(Stablecoins)? 穩定幣是指稱錨定真實世界貨幣價格的加密貨幣,像是幣圈知名的Tether發行的穩定幣龍頭USDT,就是以1USDT換1美元,每發行1個USDT,Tether就相應在帳戶中會多實際1美元的存量(不過因為中心化且缺乏第三方審計,Tether的USDT也出過價格脫鉤這種大風波) 穩定幣價格相對其他的加密貨幣波動小很多,但其實幣圈中的穩定幣,大都是炒幣者拿來在交易所買賣套利其他加密貨幣,和避風頭的資金停泊港口,。 Libra作為一種穩定幣,卻不是錨定單一法幣,Libra的價格會與一籃子貨幣掛鉤,而不是釘住美元(降低政治敏感),有點類似IMF的SDR特別提款權,以此來減少價格波動。 Libra會以真實資產儲備像是法幣現金,以及信譽良好的政府貨幣證券作為擔保(例如美國、德國公債)。要足夠有公信力和穩定的價值,才能夠讓使用者和商家有信心持續使用Libra作為實際交易的虛擬貨幣。 Libra 如何發行?會不會超發貨幣造成通膨貶值? Libra Association不會有自己的貨幣政策,基本上是根據市場的需求,每新增一枚Libra,就要在儲備中存入1:1等值的法定貨幣,若Libra兌換成儲備中的法幣則會銷毀。所以理論上Libra升值或貶值,反應的只是一籃子貨幣的外匯市場波動。 由於Libra還在早期發展階段,一枚Libra的價值還沒有確定,不過預期發行價可能會訂在1美元和1歐元的價值附近,讓市場比較好聯想穩定幣的價值。…

Continue ReadingFB的Libra幣是什麼?Facebook真要自建全球央行?

從PChome的UI就能看出遲滯不前的競爭力,不淘汰你要淘汰誰

PChome受到蝦皮來勢洶洶搶市占的衝擊,網家的董事們詹宏志和何飛鵬都起身來連聲呼籲要為台灣最後的網路平台而戰,不能落入外資手裡。但是長期不知長進的本土廠商,值得舉著本土大旗保護嗎? 蝦皮並非小蝦米,母公司SEA集團(前身Garena)是網路遊戲為主業起家的東南亞最大網路公司,背後更是有騰訊富爸爸的入股,這場仗是一場「大東南亞」的戰爭,蝦皮面對的不只是台灣的PChome,還有東南亞第一大電商Lazada(背後則有阿里富爸爸撐腰),所以僅用台灣的視角來看是不夠全面的,這場融資燒錢戰真正涉入的大頭是騰訊、阿里還有亞馬遜在東南亞重點市場開代理戰爭的縮影,只是真正有主攻台灣的只有蝦皮。 台灣電商平台龍頭偏安一隅多年,終於遭遇了真正的國際化的競爭。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蝦皮2015年進入台灣市場,但是PChome的UI、UX絕對被嫌超過兩年以上,Mobile端的悲劇由來已久,網頁版又醜功能又差,用十年前的網站在打現在的戰爭,我都懷疑到底有沒有做使用者的調研和分析?如果有的話為什麼不改?如果沒有的話那基本就是失職落後,本來就該被淘汰。 因為消費者會喜歡更好用的東西,否則裕隆也不會受到國家保護這麼久還是不如外國品牌,尤其是網路沒有國界,多少人早就用滑鼠行動,直接點開淘寶天貓或是日本亞馬遜下單了,如果PChome有跟上時代給顧客更多的選擇、更好的服務與使用者友善的介面、實惠的價格,加上現在最大大支撐PChome優勢的快速到貨,想要註冊用其他的平台誘因根本就大幅降低。 (網家受到外部競爭的衝擊,股價已經腰斬再腰斬) 蝦皮燒錢補貼運費以及抽成是打響這場大戰的關鍵,但是真正的核心其實是PChome老大心態,一覺醒來才驚覺世界已經改變了,而自己的網站體驗還停留在十年之前。不信你可以自己測試PChome的網站。電商成功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品項多、容易找到想要的商品、以及便宜實惠的價格再加上快速運費低廉的物流。 很多人說,PChome在這場仗落於下風的原因UI佔很小一部分,但本版卻覺得從UI這麼明顯的缺陷遲遲不改進,就看得出PChome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忽視使用者經驗的問題,連這麼明顯的問題都可以忽視,更別說在行銷端、2B與2C的客戶端關係維持,要說PChome有在持續改進這些事,消費者才不會隨便就變心去另一個平台購物。 這是像Amazon這樣的電子商務持續打趴Ebay的原因,讓客戶產生黏性後就不願去別的平台下單,除非真的價格差異太大才有誘因去另一個平台購物。PChome若只輸在價格就算了,偏偏除了物流速度其他幾乎全輸,被打到趴下真的剛好而已。 我們隨便舉例就能看到很多無視使用者經驗的例子,本版隨便搜尋「平板」這個字,竟然能在前六個結果清一色看見沒有貨的商品,PChome後台在搜尋結果去掉沒庫存的商品難度有多高?左欄的分類filter基本上也是反人類的設計,什麼?你不知道什麼是好的設計?   我們就拿個天貓(對比PChome)和蝦皮(對比露天拍賣)來比較看看,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設計的差距。電商講究的是轉換率,進去看到商品的人有多少人會下單,如果光是找到商品的難度就已經比別人高,更別說商品價格還比別人高,你就只剩下物流速度可以比拼。但問題就是UI這樣的東西根本就是可以大幅改進,也不需要要像運費補貼那樣大燒錢,就能夠大幅提升使用者經驗的投資。 同樣在天貓Tmall首頁搜尋平板,你可以看到天貓有在思考使用者的需求在想什麼。搜尋平板的人下決定的關鍵就是品牌和規格以及價格,filter的設計就是將使用者最常會使用的filter像是品牌、螢幕尺寸和容量大小給使用者篩選,若想要更細的就再點更多。 PChome的網站則明顯就是像倒垃圾,把所有沒整理沒順過邏輯的東西一次塞給你,你如果有點開過PChome左邊的filter就知道我在說什麼,大家可以自己去試一試什麼叫做反人類的設計。要知道消費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PChome上的購物體驗就是除非你很精確地知道你要的是什麼東西可以用完整關鍵字搜尋,否則PChome的網站是很難逛的,尤其你可以看到一堆沒庫存的商品出現在網頁上,增加消費者過濾的時間成本,這對電子商務網站的轉換率是有顯著影響的。 電商網站的優化是一件持續的工作,但是你若看PChome的網頁版,還不說手機版的悲劇了,這些年來有哪些與時俱進的變化?「放著爛」三個字就是PChome現在面臨存亡危機的根本,燒錢能解決的問題不是問題,PChome有地主優勢理論上應該能夠更接地氣、更靈活地面對消費者需求的變化,燒得有效還能夠擴大基礎,偏偏PChome沒有,而是呈現政府網頁般的官僚和無力,不淘汰你還要淘汰誰。 接著看到C2C的蝦皮,基本上搜尋平板時前幾個結果並非平板電腦本體,而是賣得好的平板週邊商品,但是網頁上方馬上就有明確的分類filter讓消費者能夠快速點選真正需要的商品,真要細究分類左邊點開也有更進一步的分類資訊,PChome和蝦皮的差距就在這些細節裡,雖然不太大卻能夠影響到消費轉換的順暢度。但朋友啊,那是你還沒看過真正該對標的露天拍賣。 說實話我已經十年沒碰露天了,除了醜、難用以外沒什麼好說的,不過隨意評測一下就發現他還是始終如一的悲劇。你在露天搜尋「平板」就會得到下面這個畫面,filter在非常不明顯的左邊下方,第一個竟然是母嬰商品分類,第二是女裝,真正是平板的分類在截圖沒截到的地方,你他X的是在跟我開玩笑嗎? 好吧,講到這裡已經快吐血了,有點寫不下去,其實你觀察電商網站的優化有很多的點是值得去優化,像是好的商品評價機制(雖然很多是刷出來的,但是你幫消費者省下了自己去Google找基礎評價做參考的時間,提高商品的可信度就能夠增加轉換率),又或者商品圖片的呈現,現在主流的B2C電商平台基本上都是乾淨的產品照(少數會有一行大標講商品特性或品牌),說明放在商品title或是點入的產品說明,沒有像PChome這樣整個版面亂糟糟產品照規格不一致影響用戶體驗的。 再更深一層,則是主流的B2C電商平台能夠做到個性化的推薦,例如說我已經是PChome會員登入了,你有我過去的購買記錄和我的瀏覽紀錄,理論上你應該能夠在我進首頁時,就能推薦我更多我會有興趣的商品種類,你有沒有更瞭解客戶的需求從此處就能高下立判。 亞馬遜基本上能夠領先群雄,就是做到了個性化的服務,靠的是不斷測試、優化用戶的體驗,讓消費者能夠有更符合他們需求的商品或服務給他們購買或使用,讓用戶產生黏性,進而付費成為會員來享受更多元豐富的亞馬遜周邊。當然量體和規模以及商業模式PChome都無法跟亞馬遜比擬,但是你手上空有一堆消費者的數據卻擺爛不用,還是十年如一日用這種菜市場式的網站來敷衍消費者,好意思說自己在持續優化嗎,這些都還只是網頁網站,都還沒講到移動端的app。 精細化運營,透過大數據優化使用者體驗,這是有豐富消費者數據的台灣電商龍頭早該做的事,但是PChome有這樣做嗎?你的市場小、規模小,理論上應該是要更能夠靈活變化,更能夠快速反應時代的變化,而不是小小的就很官僚,放著它爛,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很多媒體都已經有報導過不管是2B客戶關係,或是外部合作夥伴,都體會到過PChome的反應速度和行政流程遠不及他物流到貨的快速。 這篇用簡單的例子只是要講一件簡單的事,一葉知秋,從PChome的悲劇UI就能夠看出台灣本土廠商的縮影,不夠關注自己客戶的需求與時俱進,不了解市場的走向,不知道要持續優化才能夠有效維持競爭力,當有外部有點實力的競爭對手進入後就被打趴在地上然後要政府保護,然後舉民族大旗支持國貨,為本土網路平台留下最後香火!國貨好用誰不想用,擺爛到現在讓大家恨鐵不成鋼那麼久,不淘汰不重視消費者需求又不知改進的廠商,要淘汰誰? 行動吧PChome,拿出能讓消費者和用戶信服的改變,市場自然就會支持好的本土廠商,否則大家罵累了,早就用滑鼠投票,在蝦皮、淘寶、亞馬遜下單了。   PS. Surveycake做了一個PChome和蝦皮的問卷 ,樣本目前超過2500人,結果如下 :超過6成的人認為PChome的要務是要先改使用者介面,而不是補貼運費,基本上這是非常多人的心頭恨,我想也是這篇文章爆量的原因。 PS2. 板友說得對的是其實這篇文章裡面比較講的是UX的範疇

Continue Reading從PChome的UI就能看出遲滯不前的競爭力,不淘汰你要淘汰誰

亞馬遜沒有極限,貝佐斯成就電商霸業的戰略與遠見

全球電子商務龍頭亞馬遜(Amazon)在Jeff Bezos的帶領下,正一步步地朝向多角化的企業帝國之路邁進,被亞馬遜衝擊到的產業都將無可避免遭遇這頭巨無霸的挑戰,而貝佐斯本人就是出了名的敢將當下收益瘋狂投資未來的企業領導者,他一直都圍繞著一套核心戰略在打造這個近乎所向披靡大軍。 從財務上來看,亞馬遜奉行成長與市佔重要性大於獲利的理念,將獲利投入未來的長期投資,自上市以來就一直維持控制著幾乎零獲利的操作,不斷在各個領域投資研發來增強亞馬遜的影響力。   AMZN data by GuruFocus.com Source: GuruFocus 戰場狂開無極限,包山包海包物流 亞馬遜的垂直與橫向整合非常強大,它的競爭對手可以說是遍及幾乎所有領域,最直觀的就是賣書起家的亞馬遜,已經成功打趴了實體書店與網路書店,從書切入後再跨入更廣闊的綜合電子商務,在零售上對手除了電子商務平台對手像是Ebay與實體通路如Walmart和Macy's都明顯受到Amazon日益壯大的衝擊。 亞馬遜現在的電商戰略基本上圍繞著一個核心「Prime」,就是吸引消費者加入付年費的Prime會員,用更好更多元的服務(包含快速到貨免運費、Prime專屬折扣與優惠、音樂與影視內容訂閱服務等)與有競爭力的價格,提升消費者體驗,對亞馬遜產生黏性和依賴並在Amazon上花更多的錢。 Amazoon Prime的戰略可以說是大獲成功,Amazon Prime會員消費力遠高於非Prme的消費者(Prime會員平均每年花$1300美金,非Prime則只有$700),Prime會員消費在Amazon的GMV占比也高達近60%,極力投資在充實Prime的吸引力可以說是吸引客戶變成忠誠會員的殺招,兩年來Prime會員人數暴漲了一倍到8000萬,已經可與Costco的8810萬卡友會員分庭抗禮。 Source: Statista Source: BI Intelligence 強大的電商物流體系就是支撐Prime的一大關鍵,亞馬遜除了是電商平台還是日漸壯大的物流公司,投資倉儲貨運的建置是Amazon主要的成本之一,瘋狂建造物流中心、開發無人機、倉儲機器人、自動貨運、自建貨運機隊、車隊還有海運體系,為的就是要加速送貨流程,提升客戶體驗與優化成本效益,打造出亞馬遜FBA(Fulfilment by Amazon)物流王國,甚至連UPS和FedEx兩大亞馬遜的現有物流合作夥伴都不敢小覷FBA快速成長的影響力。 貝佐斯另一大投資重點則是在Prime影音媒體訂閱服務上,Prime Music串流音樂踩到Spotify和Apple Music的線,而大舉投資Prime Video的優質原創影音內容,正面對決的是串流影音平台龍頭Netflix,雙方在電視艾美獎與金球獎上互不相讓,甚至Prime Studio發行的海邊的曼徹斯特還搶先Netflix奪得奧斯卡,但貝佐斯想做的並非是影音平台龍頭,而是希望讓更多消費者藉此加入Prime會員來提升電商銷售,隔山打牛的戰略讓貝佐斯不惜血本砸錢衝刺內容,擴大影視觀眾的心佔率 。…

Continue Reading亞馬遜沒有極限,貝佐斯成就電商霸業的戰略與遠見

拒繳IAP蘋果稅,微信關閉公眾號「打賞」,騰訊挾8億用戶與蘋果神仙打架

有在關心自媒體發展的人,不會錯過近期中國網路最大的新聞,微信因為與蘋果對於公眾號文章付費打賞功能協商不成,不符合IAP(In-App Purchase)APP內購買條款,繞過Apple 的支付系統,憤而關閉公眾號文章的打賞功能,一些靠著微信公眾號賺錢的自媒體,頓時受到了神仙打架的影響而收入減少。 這場戰爭其實背後隱含的是作為平台通路的收稅權之爭,大家都知道在商店上架要收上架費,對上架在App Store的虛擬商品App也同樣如此,蘋果的開發者審核指南3.1.1的APP內購買明訂,APP不得包含指引客戶使用非IAP機制進行購買的按鈕或外部鏈接,若要在iOS平台上架並在裡面有購買行為,就必須留下買路財,一般來說是30%的抽成。 Source: Apple 騰訊作為手遊大廠,當然本來就是這個「蘋果稅」的繳稅大戶,因為手遊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除了購買付費遊戲就是來自於遊戲內的購買虛寶或遊戲貨幣,這些購買行為就會需要經過IAP的支付流程。 而這次微信公眾號的最主要爭點在於,究竟「文章打賞」這樣的行為,應不應該包含在App內購買的行為? 畢竟騰訊自己在微信裡也沒有對公眾號文章打賞抽成,文章打賞的性質也不是訂閱、解鎖訪問權限等,純粹就是一種用戶自發性獎勵捐助內容作者的性質,也由於習慣上沒有抽成,很多自媒體聽到打賞還要經過IAP抽成30%時,就覺得蘋果是強盜邏輯,大傷蘋果的形象。 微信的盤算 微信與蘋果協商不成,決定直接關閉打賞功能,而不是對蘋果低頭轉成IAP支付模式,至少讓公眾號能收到70%的打賞,微信的產品經理就提到了IAP的諸多缺點,同時還會有違反「二清」的問題,至於什麼是二清可以看這篇。對中國用戶來說,蘋果支付的用戶體驗是遠遠落後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的,這也是為什麼蘋果要在打賞強制推行IAP造成的諸多反彈,多數中國網民是站在微信這方。 Source:微博 再者,微信與蘋果直接翻臉的另一大原因,是微信自身未來發展不希望被IAP框限住,中國的對內容付費的趨勢在2016年崛起,2017年正是要衝刺的時刻,馬化騰自己就公開說付費訂閱的微信公眾號正在內測,這些能讓APP平台自己賺的錢,當然是不會想和蘋果分一杯羹,微信猛力推行小程序(APP中的APP)就已經是在打擦邊球,想要建立閉環的生態圈自己賺,希望能繞過強勢的平台抽佣。 微信挾8億用戶與蘋果對著幹,就是諒你蘋果不敢下架微信的APP,不然以蘋果對待其他中國區規模較小的違規APP,早就直接雷厲風行下架(到今年四月已經下架超過六萬個APP),微信能打這麼久的擦邊球無非就是有龐大用戶作為後盾與蘋果博弈,目前兩邊衝突都還沒上升到需要應用下架撕破臉的局面,但對中國用戶來說,微信是生活必需還是iOS是生活必需答案是很明顯的,用戶遷徙至Android陣營的成本代價沒有比取代微信來得高,畢竟現在中國也沒有能取代微信的應用。 兩邊互不相讓爭的就是收稅權,也沒有誰真的是強盜,因為微信自己也在自己的平台封殺對手像是淘寶和Uber,並不會高尚到哪裡去。 蘋果的堅持與風險 在微信公開表達失望時,蘋果也回應說這是IAP一視同仁的原則問題,沒有個別歧視,對於蘋果來說,在智慧型手機市場日漸成熟趨向飽和的時代,iPhone硬體銷售已經成長趨緩甚至負成長,服務部門Service Businessc會是蘋果最具營收成長動能的部分,這也是為什麼Apple推行Apple Pay, Apple Music等服務越發積極的原因,對於IAP的堅持就是為了要保住自己通路的收稅權,不能讓其他APP也一起鑽漏洞。 iPhone出貨量在2016首次出現衰退(當然其中原因也是因為2015基期非常高) Source: Statista 蘋果服務部門營收則每年穩健成長,對營收占比逐年提升 Source: Statista Source: Credit…

Continue Reading拒繳IAP蘋果稅,微信關閉公眾號「打賞」,騰訊挾8億用戶與蘋果神仙打架

Snapchat IPO瘋狂上沖下洗,從財報看要當Facebook勁敵還差得遠

如果要說近期最瘋狂的公司,莫過於IPO上市的Snap Inc,這家被譽為可能是Facebook未來最強勁敵人的公司,上市第一天就漲了44%到24元,市值一下暴衝到330億,才過兩天一下又重挫到市值剩230億,過去網路公司IPO表現狂暴但下場淒慘的很多,Snap讓人想起了當年Twitter上市後短期的榮景到如今股價剩不到一半的慘狀,這幾乎是這快速變動網路產業的常態,也讓市場很多人懷疑他會不會步Twitter的後塵。 但Snap這樣的社群APP公司(自稱相機公司)到底值不值?又是不是另一個炒過頭的泡泡呢?有很多跡象其實可以看出SNAP股價的虛漲。 Source: Investing.com 從社交網路公司的光譜來看,Snapchat我一直認為真正對標的公司根本不是Facebook,他實在差FB差得太遠,真正的對手應該是Instagram。從使用者平均每月使用時間看Snapchat和Instagram的差異不大,但Snapchat在18-34歲年輕人的滲透率上還輸給Instagram。 Source: Toptal   如果再細分更多年齡層,就會知道Snapchat完全就是年輕人的玩意兒,一超過30歲使用者就急降,這和Instagram一樣是相片和酷炫濾鏡影片的社交APP特性,年紀一大就在照片和影片海中找不到共鳴。 但這可能也是許多年輕人遷徙到Snapchat和Instagram的主要原因,因為爸爸媽媽叔叔伯伯阿姨都加入了Facebook的行列還加你好友,有長輩盯著你在社交軟體上的一舉一動,當然讓年輕人更不自在不能暢所欲言,而Snapchat不僅長輩少還能保有較高程度的隱私,可以限定時間就讓照片和影片閱後即焚不存在在這個世界(理論上是如此....),加上各種有趣的AR濾鏡更符合年輕人喜歡新潮的口味,也才造就了在年輕族群的海量用戶。 Source: VOX   另一個體現Snap高估值的原因,就是Snapchat符合了未來媒體發展和使用者習慣的「Mobile」趨勢,它是完全移動原生的App,甚至沒有桌機版可以使用,所以能全心以用戶Mobile使用者經驗而優化,在移動時代Snapchat無疑是領先的社交App。 對廣告主來說無論在內容上和形式上要打中更年輕的族群,Mobile原生的Snapchat是這些廣告商進攻歐美年輕族群的好夥伴,連Facebook也時常猛抄Snapchat的功能(像是限時動態和Instagram的Stories),就可以看出Snap在掌握未來脈動和年輕人的口味是非常在行。 下面這張圖顯示的就是不斷向移動端移動的使用者年齡族群,看電視與用桌機的越來越少,全部都移動到了移動設備上。越年輕的人越不看電視這也是市場早已理解的共識,讓各家廠商都紛紛強調移動第一、移動優先。   但對市場來說,Snapchat的報表可以看出很多不妙的狀況,像是日活躍用戶(DAU)的成長顯著趨緩,基本上是受到了直接對手Instagram的擠壓。 Snapchat非常依賴北美市場和歐洲市場,由於類似的App競爭者眾,加上Instagram在國際市場上的強勢表現,Snapchat在歐美市場之外基本出現用戶增長停滯的現象。 此外,Snapchat的經營模式也非常燒錢,雖然高速成長的公司燒錢是常態,但是Snapchat虧損的速度非常驚人,相較於其他也是以燒錢聞名的公司,Snapchat的表現確實會讓買了股票卻沒有投票權的股東感到擔心。 Source: statista 且看以燒錢聞名的Tesla和Netflix自由現金流佔營收比例都沒有Snapchat這麼慘,主要的原因之一是Snapchat的運營模式,它將大量的網路照片與影片運算處理外包給Google,要付給Google龐大的雲端服務費用。   拿Snap的對標公司Facebook和Twitter在上市前的財務數據來對比,FB在上市前就已經在賺錢,而Snapchat燒錢所換來的營收比例比Twitter還要差,而且Twitter在上市前還至少撐到了小虧,Snapchat則是持續擴大虧損。 Source: mediakix   觀察Snapchat是否高估了,可以從各個主要網路公司的市售率(EV/LTM…

Continue ReadingSnapchat IPO瘋狂上沖下洗,從財報看要當Facebook勁敵還差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