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Forbes富豪榜看各國產業結構玄機(2016)

這篇延續去年探討富豪榜和產業的關係,追蹤2016年富豪排行的變化與產業的變化關係。   美國 2015年美國富豪排行 Source:Forbes 1. Bill Gates,科技業,Microsoft 2. Warren Buffett,金融投資業,Berkshire Hathaway 3.Larry Ellison,科技業,Oracle 4.Koch Brothers,多角化集團,Koch Industries 5.Walton family,零售業,Walmart 6.Michael Bloomberg,金融資訊業,Bloomberg 2016美國富豪排行 2016的主要變化是Walmart的Walton家族因為實體零售成長衰弱,股價慘澹退出前十大富豪,Amazon的CEO Jeff Bezons則因為成長迅猛的電商和雲端業務,股價頻創歷史新高,也讓他衝上了全美第三大富豪。新進榜的還有在社群網路一統天下的Facebook CEO Mark Zuckerberg,加上Google的兩大創始人Brin和Page,全美前十大富豪有六個是科技業的富豪。(彭博應該比較算金融媒體業?) 中國 2015中國富豪排行…

Continue Reading從Forbes富豪榜看各國產業結構玄機(2016)

【社會觀察】2016投票指南:如何投下獲得最高效益的一票

大家有看了那十分浪費生命的2016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了嗎?我有,但我看不下去中離了

剩不到一個月台灣就要總統大選和國會改選,每一次的大選似乎都讓人對民主政治越發失望,總是為了懲罰一個執政大爛黨而投給另一個在野爛黨,人民好像每四年做一次主人,然後四年來被僕人摧殘後再當一次主人換下一個僕人來摧殘你,就好像身處於阿鼻地獄一般,無限輪迴。
(more…)

Continue Reading【社會觀察】2016投票指南:如何投下獲得最高效益的一票

國際觀到底是什麼?怎麼培養國際觀?

社會上不乏「知識份子」或「菁英」階層斥責現在年輕人沒有國際觀。太向內看,格局太小,不了解世界在發生什麼事,所以沒有競爭力、視野狹隘無法接軌全球。本版叫做「國際經濟觀察」,看起來好像是個頗有國際觀的blog,不過我覺得談國際觀這個老梗題目前,先打個預防針比較好。 我相信一個人越能體認到自己的無知,他的知識邊界就越會廣闊。因此,知道自己在非常多領域仍非常無知,即便是所謂「國際觀」也是略懂略懂而已。本版提出的見解只是自己的觀察和體悟,歡迎大家挑戰和批判。 圖片來源:放泥就可 通常罵人沒有國際觀,自己對國際觀應該有某種定見,因此下個好的可操作判斷的定義很重要。國際政局預測超不準的知名顧問大前研一曾對國際觀下過定義:「知道這個世界發生什麼事,並且對這些事有提出觀點的能力」。這其實是個蠻vague的定義。因為要知道多少多廣多深世界上的事才算「知道」呢?什麼事件都說一切都是阿共(or美帝)的陰謀算不算有提出觀點的能力呢? 出過很多和國際觀相關書(國際觀的第一本書:看世界的方法)的劉必榮教授,則認為,要加強國際觀「學外文很重要,對國際事務、國際文化有相當的敏感度與一定的興趣也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分析國際情勢的架構」所以操作定義就是:會外文,對國際事務和不同文化有基本了解並且有興趣。最重要的元素是自己要有能分析國際事務的架構(思考模式)。 這其中最能夠有效評量的就是會外文的程度,但是光會外文不代表有國際觀,而是掌握了進一步更深更廣瞭解國際事務和外國文化的工具罷了。 [thrive_megabutton mt="上進者必看!全球瘋狂自學的Udemy線上課程Top 10 " st="" color="orange" link="https://ieobserve.com/%E8%87%AA%E5%AD%B8udemy%E7%B7%9A%E4%B8%8A%E8%AA%B2%E7%A8%8Btop-10/" target="_blank" align="aligncenter"] 至於分析的架構,要我說就是脈絡化的思考判斷和更強的同理心換位思考。脈絡化的思考就是了解各種國際事件的歷史脈絡,「事情為什麼會如此發展,事件中的各方持有什麼立場,為什麼會持有這樣的立場。」這也牽涉到同理心和換位思考,生長在不同歷史、社經、文化背景的人,處在不同的時間點和位置,會型塑出怎樣的思考模式、下怎樣的決定、考量哪些問題? 基本上培養國際觀,就是不斷形成各種對外國標籤化刻板印象,和打破或重新認識這些刻板印象的過程。 因為無知而形成很多與事實有距離的刻板印象,然後再因為吸收到更多更廣更深的資訊和知識,或者實際到達當地、認識當地人,了解當地社經歷史脈絡,而逐漸了解自己的無知,進而更加了解對方,這就是培養國際觀的過程。 網路很發達,資訊非常容易查找,一大堆百科資訊即便正確性持保留態度,但是作為背景參考仍是有其價值,重要的還是開放的態度和求知的渴望以及獨立的思考判斷。 培養國際觀是不是一定要出國? 出國確實可以增廣見聞,如果你保持開放的心胸和態度,出國能夠看到更多學到更多。但你如果出國仍然是困在自己的意識形態和刻板印象之中,那也不見得會比較有國際觀。 培養國際觀是不是一定要學英文? 我可以負責任的說,不一定。只要他保持著開放以及積極吸收各類資訊的態度,只會中文的人一樣能有很強的國際視野。 但是,英文是全世界資訊最多的來源,學會英文可以讓你獲得最高的效益,近用最豐富的資訊來源,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不過要注意,會英文也可能沒什麼國際視野,你想想很多美國人可能出了自己州就不知道地北天南,他們也會英文,但是不見得有所謂的「國際觀」。 關注本土化會讓人沒有國際觀? 國際觀從來不與本土化互斥,更認識自己的家鄉,也能夠更深刻了解我們在國際上的位置,在什麼地方好什麼地方差,在國際脈絡和本土脈絡交織的環境下,才形塑出現在的自己,了解自己也才能夠找到具識別性的本土特色和強項。 我覺得國際化和本土化不存在先後問題,認識自己和發揚自己差異化的特色和認識國際現勢都非常重要,不應偏廢。 講了那麼多,到底實際該怎麼做? 最簡單又不花錢的方法,就是多看國際新聞多google。覺得國際新聞和自己無關?很多時候只是看起來不直接相關而已,這個世界很多事情都是相關且會引起長遠的連鎖效應。…

Continue Reading國際觀到底是什麼?怎麼培養國際觀?

【社會觀察】 全球最暴力城市集中拉美 生在東亞城市實屬萬幸

Business Insider的一篇報導The 50 Most Violent Cities In The World墨西哥一份報告指出世界上最暴力的50個城市,除南非外全部集中在美洲絕大多數的暴力城市都被巴西與墨西哥囊括全球有三分之一的謀殺案發生在拉丁美洲(但拉美人口只有全世界的8%)看下方這個圖就知道生在東亞的我們有多安全(當然歐洲謀殺可能比較少,但偷竊和搶劫可能就多得多)Source:UNODC地球上最暴力的城市第一名是宏都拉斯的San Pedro Sula,每10萬人就有171人被謀殺第二名是委內瑞拉首都卡拉卡斯,每10萬人就有115人被謀殺第三名是墨西哥的Acapulco,每10萬人就有104人被謀殺第四名是巴西的João Pessoa,每10萬人就有79人被謀殺大家對謀殺率沒有概念了話,台灣2013年數據,每十萬人只有2人被謀殺,可以說是相對安全到不行亞洲平均2.9,歐洲平均3,美洲卻是高得嚇人的16,更別說表列出來的這些城市有多恐怖光是第五十名的墨西哥城市Cuernavaca 謀殺率就是25,遠高於美洲平均UNODC murder rates most recent year[6]RegionRateCount    Americas16.3157,000    Africa12.5135,000       World6.2437,000    Europe3.022,000    Oceania3.01,100    Asia2.9122,000謀殺率指每十萬人有幾人被謀殺這五十名最暴力城市中巴西有十七座城市上榜,墨西哥十座城市,哥倫比亞五座、委內瑞拉四座、美國四座(巴爾蒂摩、紐奧良、底特律、聖路易斯)、南非三座拉美很多地區充滿販毒、綁架、幫派火拚、貪汙、貧窮、政治不穩定於一身對投資者和觀光客來說是會望之卻步,也因此阻礙了他們的經濟發展加劇了他們貧窮與加入幫派販毒的惡性循環他們政府對付毒販不是像我們警察掃毒,而是要出動軍隊來火拼的因為這些毒梟強大到擁有個人的軍隊和火力在自己的勢力範圍佔地為王墨西哥毒品戰爭事實上美國對這樣的情形其實是會又愛又恨愛的點是治安和社會長期不穩的國家是難以壯大的這符合美國的利益,在美洲之中沒有競爭者,因此無須後顧後花園可以投射影響力至更遠處恨的點當然就是越境的毒品交易和走私,讓美墨邊境時常不安,不時也讓兩國關係緊張話說回到亞洲,其實只要單看謀殺率就會知道,台灣在世界上算是個安全到不行的寶島你去國外的大城市像是巴黎,總會有一些區域當地人會警告你沒事不要去,或是晚上最好乖乖待在住宿的地方我想不到大台北地區會有什麼禁區或任何時間不能去的地方雖然說少數地方偶爾會有小屁孩飆車或騷擾,但這根本不能跟那些治安敗壞的國家和城市相比,那種地方一不小心就是拿命來換的,重大刑案已經上不了新聞因為到處都是所以雖然東亞普遍來說是壓抑的社會但是大體來講大家還是比較守秩序,正面效用就是整個社會很安全,大家生活平常不用太擔心被搶劫或槍殺生在東亞城市,實屬萬幸呀!

Continue Reading【社會觀察】 全球最暴力城市集中拉美 生在東亞城市實屬萬幸

【社會觀察】 新聞怎麼這麼爛?基本經濟學有答案

全球的傳統媒體業都在面臨危機, 記者工時越來越長、待遇越來越低、要做的事越來越多 君不見連龍頭老大紐約時報都搖搖欲墜在裁員 Bloomberg都想把它買下來了 還有CNN新聞的品質下降 也讓越來越多脫口秀不時在調侃CNN誇張的報導 當然,因為台灣擁有全球最密集的24小時新聞台 以及有線電視台數量過多,稀釋廣告資源的市場環境 所以台灣媒體生態惡化情況會更形嚴重 有道是貧賤媒體百事哀,老闆若想維持收入但市場就這麼大, 於是就開始壓榨媒體工作者,同時挑戰它們的體能極限與道德底線 媒體舊王衰老,新王羽翼未豐 從經濟上來看,這還是供給與需求的問題 傳統媒體與數位媒體正在典範轉移,所以新舊交替中間會有亂世 紙媒和電視本來稀缺的廣告資源,又被崛起的數位媒體分走 player越來越多但是市場沒有變大,尤其數位媒體具有免費且可取代性高的特質, 加上數位媒體的廣告費比傳統媒體低得多 都讓傳統媒體即使想要轉型數位都會變成七傷拳, 常常同一家媒體的傳統和數位部門就會先內鬥 這是一個舊媒體邁向死亡的過渡期 相信內容為王的媒體,卻發現多數消費者不願對內容付費,所以媒體主還是只能要靠廣告 但是因為數位廣告價格還太便宜,根本撐不起傳統媒體龐大的開銷 反而網路平台或內容農場因為做的是整理和聚合(或說抄襲), 可以用更低的成本甚至免費而取得比較大的流量 就變成像是Google、Facebook之類的平台本身不產製內容,卻賺走大多數數位廣告費 於是多數媒體就把腦筋動到了業配新聞身上, 假新聞真廣告便成了新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也是讓人們越來越不信任新聞的原因之一 人力供需不均,壓低勞動條件 從人力供給的角度來看,因為當記者的行業進入門檻其實不高 (請注意是當記者門檻不高,不是當"好"記者的門檻不高,要做個好記者是非常難的事)…

Continue Reading【社會觀察】 新聞怎麼這麼爛?基本經濟學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