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的Libra幣是什麼?Facebook真要自建全球央行?

Facebook CEO的Mark Zuckerberg公佈了籌備已久的區塊鏈金融產品:加密貨幣Libra和Calibra數位錢包(Digital Wallet),一腳踏入區塊鏈與金融科技的領域。 下面這個影片,是Calibra的應用場景示範,未來搭配FB全球普及率非常廣的Messenger和Whatsapp,要用Libra這個加密貨幣來實現像傳訊息一樣簡單、方便、迅速的跨國支付轉帳。   Libra是什麼? Libra 的使命是建立一套簡單的、無國界的貨幣和為數十億人服務的金融基礎設施。 Libra白皮書開宗明義的目的和理想,就是運用區塊鏈技術來打造無國界、去中心化、低波動的加密虛擬貨幣(Cryptocurrency),來降低全球貨幣兌換轉帳、支付交易的門檻,實現普惠的互聯網金融創新。 Libra由獨立的非營利會員制組織 Libra Association治理,設計上刻意去中心化,所以實際上不是由Facebook隻手遮天,FB在該組織最多也只有1%的投票權,下面會介紹Libra Association的組成。 Libra和Bitcoin比特幣有什麼不同? Libra是有真實資產做擔保的穩定幣,比特幣和多數其他的加密貨幣是沒有實際資產作為擔保的,價值來源純粹靠的是投資者對這個加密貨幣的信心。 Bitcoin性質偏向是投資產品而非貨幣,而Libra作為穩定幣則是目標在成為廣泛受認可的交易媒介,對Libra幣內在價值的信心來源,則是他的資產儲備能夠支應兌換相應價值的法定貨幣(以下簡稱法幣)。 BitCoin的發行量是算法決定,總發行量是固定的,由挖礦者算力決定分配。Libra的發行量則是由用戶市場需求決定,用1:1的法幣購買,就會創造新的Libra,並在儲備中增加法幣同等的真實資產,反之在需求減少時銷毀Libra,只有Libra Association能決定創造或銷毀Libra。 由於貨幣發行機制的差異,BitCoin每顆幣升值和貶值,取決於市場對比特幣的需求,Libra的升值和貶值,則僅取決於外匯市場的波動,因為Libra是錨定一籃子貨幣的穩定幣。 什麼是穩定幣(Stablecoins)? 穩定幣是指稱錨定真實世界貨幣價格的加密貨幣,像是幣圈知名的Tether發行的穩定幣龍頭USDT,就是以1USDT換1美元,每發行1個USDT,Tether就相應在帳戶中會多實際1美元的存量(不過因為中心化且缺乏第三方審計,Tether的USDT也出過價格脫鉤這種大風波) 穩定幣價格相對其他的加密貨幣波動小很多,但其實幣圈中的穩定幣,大都是炒幣者拿來在交易所買賣套利其他加密貨幣,和避風頭的資金停泊港口,。 Libra作為一種穩定幣,卻不是錨定單一法幣,Libra的價格會與一籃子貨幣掛鉤,而不是釘住美元(降低政治敏感),有點類似IMF的SDR特別提款權,以此來減少價格波動。 Libra會以真實資產儲備像是法幣現金,以及信譽良好的政府貨幣證券作為擔保(例如美國、德國公債)。要足夠有公信力和穩定的價值,才能夠讓使用者和商家有信心持續使用Libra作為實際交易的虛擬貨幣。 Libra 如何發行?會不會超發貨幣造成通膨貶值? Libra Association不會有自己的貨幣政策,基本上是根據市場的需求,每新增一枚Libra,就要在儲備中存入1:1等值的法定貨幣,若Libra兌換成儲備中的法幣則會銷毀。所以理論上Libra升值或貶值,反應的只是一籃子貨幣的外匯市場波動。 由於Libra還在早期發展階段,一枚Libra的價值還沒有確定,不過預期發行價可能會訂在1美元和1歐元的價值附近,讓市場比較好聯想穩定幣的價值。…

Continue ReadingFB的Libra幣是什麼?Facebook真要自建全球央行?

從PChome的UI就能看出遲滯不前的競爭力,不淘汰你要淘汰誰

PChome受到蝦皮來勢洶洶搶市占的衝擊,網家的董事們詹宏志和何飛鵬都起身來連聲呼籲要為台灣最後的網路平台而戰,不能落入外資手裡。但是長期不知長進的本土廠商,值得舉著本土大旗保護嗎? 蝦皮並非小蝦米,母公司SEA集團(前身Garena)是網路遊戲為主業起家的東南亞最大網路公司,背後更是有騰訊富爸爸的入股,這場仗是一場「大東南亞」的戰爭,蝦皮面對的不只是台灣的PChome,還有東南亞第一大電商Lazada(背後則有阿里富爸爸撐腰),所以僅用台灣的視角來看是不夠全面的,這場融資燒錢戰真正涉入的大頭是騰訊、阿里還有亞馬遜在東南亞重點市場開代理戰爭的縮影,只是真正有主攻台灣的只有蝦皮。 台灣電商平台龍頭偏安一隅多年,終於遭遇了真正的國際化的競爭。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蝦皮2015年進入台灣市場,但是PChome的UI、UX絕對被嫌超過兩年以上,Mobile端的悲劇由來已久,網頁版又醜功能又差,用十年前的網站在打現在的戰爭,我都懷疑到底有沒有做使用者的調研和分析?如果有的話為什麼不改?如果沒有的話那基本就是失職落後,本來就該被淘汰。 因為消費者會喜歡更好用的東西,否則裕隆也不會受到國家保護這麼久還是不如外國品牌,尤其是網路沒有國界,多少人早就用滑鼠行動,直接點開淘寶天貓或是日本亞馬遜下單了,如果PChome有跟上時代給顧客更多的選擇、更好的服務與使用者友善的介面、實惠的價格,加上現在最大大支撐PChome優勢的快速到貨,想要註冊用其他的平台誘因根本就大幅降低。 (網家受到外部競爭的衝擊,股價已經腰斬再腰斬) 蝦皮燒錢補貼運費以及抽成是打響這場大戰的關鍵,但是真正的核心其實是PChome老大心態,一覺醒來才驚覺世界已經改變了,而自己的網站體驗還停留在十年之前。不信你可以自己測試PChome的網站。電商成功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品項多、容易找到想要的商品、以及便宜實惠的價格再加上快速運費低廉的物流。 很多人說,PChome在這場仗落於下風的原因UI佔很小一部分,但本版卻覺得從UI這麼明顯的缺陷遲遲不改進,就看得出PChome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忽視使用者經驗的問題,連這麼明顯的問題都可以忽視,更別說在行銷端、2B與2C的客戶端關係維持,要說PChome有在持續改進這些事,消費者才不會隨便就變心去另一個平台購物。 這是像Amazon這樣的電子商務持續打趴Ebay的原因,讓客戶產生黏性後就不願去別的平台下單,除非真的價格差異太大才有誘因去另一個平台購物。PChome若只輸在價格就算了,偏偏除了物流速度其他幾乎全輸,被打到趴下真的剛好而已。 我們隨便舉例就能看到很多無視使用者經驗的例子,本版隨便搜尋「平板」這個字,竟然能在前六個結果清一色看見沒有貨的商品,PChome後台在搜尋結果去掉沒庫存的商品難度有多高?左欄的分類filter基本上也是反人類的設計,什麼?你不知道什麼是好的設計?   我們就拿個天貓(對比PChome)和蝦皮(對比露天拍賣)來比較看看,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設計的差距。電商講究的是轉換率,進去看到商品的人有多少人會下單,如果光是找到商品的難度就已經比別人高,更別說商品價格還比別人高,你就只剩下物流速度可以比拼。但問題就是UI這樣的東西根本就是可以大幅改進,也不需要要像運費補貼那樣大燒錢,就能夠大幅提升使用者經驗的投資。 同樣在天貓Tmall首頁搜尋平板,你可以看到天貓有在思考使用者的需求在想什麼。搜尋平板的人下決定的關鍵就是品牌和規格以及價格,filter的設計就是將使用者最常會使用的filter像是品牌、螢幕尺寸和容量大小給使用者篩選,若想要更細的就再點更多。 PChome的網站則明顯就是像倒垃圾,把所有沒整理沒順過邏輯的東西一次塞給你,你如果有點開過PChome左邊的filter就知道我在說什麼,大家可以自己去試一試什麼叫做反人類的設計。要知道消費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PChome上的購物體驗就是除非你很精確地知道你要的是什麼東西可以用完整關鍵字搜尋,否則PChome的網站是很難逛的,尤其你可以看到一堆沒庫存的商品出現在網頁上,增加消費者過濾的時間成本,這對電子商務網站的轉換率是有顯著影響的。 電商網站的優化是一件持續的工作,但是你若看PChome的網頁版,還不說手機版的悲劇了,這些年來有哪些與時俱進的變化?「放著爛」三個字就是PChome現在面臨存亡危機的根本,燒錢能解決的問題不是問題,PChome有地主優勢理論上應該能夠更接地氣、更靈活地面對消費者需求的變化,燒得有效還能夠擴大基礎,偏偏PChome沒有,而是呈現政府網頁般的官僚和無力,不淘汰你還要淘汰誰。 接著看到C2C的蝦皮,基本上搜尋平板時前幾個結果並非平板電腦本體,而是賣得好的平板週邊商品,但是網頁上方馬上就有明確的分類filter讓消費者能夠快速點選真正需要的商品,真要細究分類左邊點開也有更進一步的分類資訊,PChome和蝦皮的差距就在這些細節裡,雖然不太大卻能夠影響到消費轉換的順暢度。但朋友啊,那是你還沒看過真正該對標的露天拍賣。 說實話我已經十年沒碰露天了,除了醜、難用以外沒什麼好說的,不過隨意評測一下就發現他還是始終如一的悲劇。你在露天搜尋「平板」就會得到下面這個畫面,filter在非常不明顯的左邊下方,第一個竟然是母嬰商品分類,第二是女裝,真正是平板的分類在截圖沒截到的地方,你他X的是在跟我開玩笑嗎? 好吧,講到這裡已經快吐血了,有點寫不下去,其實你觀察電商網站的優化有很多的點是值得去優化,像是好的商品評價機制(雖然很多是刷出來的,但是你幫消費者省下了自己去Google找基礎評價做參考的時間,提高商品的可信度就能夠增加轉換率),又或者商品圖片的呈現,現在主流的B2C電商平台基本上都是乾淨的產品照(少數會有一行大標講商品特性或品牌),說明放在商品title或是點入的產品說明,沒有像PChome這樣整個版面亂糟糟產品照規格不一致影響用戶體驗的。 再更深一層,則是主流的B2C電商平台能夠做到個性化的推薦,例如說我已經是PChome會員登入了,你有我過去的購買記錄和我的瀏覽紀錄,理論上你應該能夠在我進首頁時,就能推薦我更多我會有興趣的商品種類,你有沒有更瞭解客戶的需求從此處就能高下立判。 亞馬遜基本上能夠領先群雄,就是做到了個性化的服務,靠的是不斷測試、優化用戶的體驗,讓消費者能夠有更符合他們需求的商品或服務給他們購買或使用,讓用戶產生黏性,進而付費成為會員來享受更多元豐富的亞馬遜周邊。當然量體和規模以及商業模式PChome都無法跟亞馬遜比擬,但是你手上空有一堆消費者的數據卻擺爛不用,還是十年如一日用這種菜市場式的網站來敷衍消費者,好意思說自己在持續優化嗎,這些都還只是網頁網站,都還沒講到移動端的app。 精細化運營,透過大數據優化使用者體驗,這是有豐富消費者數據的台灣電商龍頭早該做的事,但是PChome有這樣做嗎?你的市場小、規模小,理論上應該是要更能夠靈活變化,更能夠快速反應時代的變化,而不是小小的就很官僚,放著它爛,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很多媒體都已經有報導過不管是2B客戶關係,或是外部合作夥伴,都體會到過PChome的反應速度和行政流程遠不及他物流到貨的快速。 這篇用簡單的例子只是要講一件簡單的事,一葉知秋,從PChome的悲劇UI就能夠看出台灣本土廠商的縮影,不夠關注自己客戶的需求與時俱進,不了解市場的走向,不知道要持續優化才能夠有效維持競爭力,當有外部有點實力的競爭對手進入後就被打趴在地上然後要政府保護,然後舉民族大旗支持國貨,為本土網路平台留下最後香火!國貨好用誰不想用,擺爛到現在讓大家恨鐵不成鋼那麼久,不淘汰不重視消費者需求又不知改進的廠商,要淘汰誰? 行動吧PChome,拿出能讓消費者和用戶信服的改變,市場自然就會支持好的本土廠商,否則大家罵累了,早就用滑鼠投票,在蝦皮、淘寶、亞馬遜下單了。   PS. Surveycake做了一個PChome和蝦皮的問卷 ,樣本目前超過2500人,結果如下 :超過6成的人認為PChome的要務是要先改使用者介面,而不是補貼運費,基本上這是非常多人的心頭恨,我想也是這篇文章爆量的原因。 PS2. 板友說得對的是其實這篇文章裡面比較講的是UX的範疇

Continue Reading從PChome的UI就能看出遲滯不前的競爭力,不淘汰你要淘汰誰

共享單車全球大戰開打,摩拜與ofo對自行車產業的衝擊

共享單車大戰在中國正掀起巨浪,ofo與摩拜兩強相爭的場面已經開始從中國延伸到海外,不斷高速堆疊的融資燒錢補貼大戰,背後是阿里與騰訊之間的支付生態系戰鬥,兩邊都希望能透過高頻剛需的城市出行單車,來拓展自己的支付業務,同時真正實現將第三方支付業務拓展到海外。對台灣來說,除了新加坡共享單車廠商oBike也搶進台北,引起了不小的風波外,對於台灣主要的自行車產業鍊來說,共享單車橫空出世讓自行車業憂喜並存。 首先,雖然以「共享」之名行遍天下,但共享單車的本質其實是單車租賃,並不是分享和活用平常沒在使用時的閒置資產,而是造出很多閒置的單車做租賃業務,所謂的共享單車其實行之有年,有樁的公共自行車在多個國家包括台灣Youbike都已經施行多年,只是這股無樁智能自行車租賃風潮,在中國的摩拜和ofo燃起的資本投放大戰下快速崛起。 這場戰鬥從2016年底開始升溫,除了小黃車ofo和橙車摩拜外,各種七彩顏色的共享單車廠商瘋狂投入,大家都想要急速增加單車投放量來獲取市佔,整個共享單車市場在2017年天氣轉熱後大幅加速洗牌,隨著資本一輪一輪大舉投入,行銷戰加上紅海折扣戰都擠壓著較小共享單車廠商的生存空間。 畢竟共享單車要贏的關鍵,靠的就是越廣的投放量用戶越容易找得到車騎,還有越便宜的資費或押金,用戶就更有誘因去騎那家廠商,當然車子的品質與好騎程度也是關鍵,但這些都是要靠資本給堆出來的競爭力。 Source: DCCI 摩拜8輪融資募集超過9.28億美金的資金,投資者包含了騰訊、鴻海、淡馬錫、創新工場等 Source: Crunchbase 由於營運的模式和ofo明顯的不同,摩拜更重視智能技術與自主製造,而非純粹衝量的重資產營運模式,速度上雖沒有ofo快但是真正搜集了大量的用戶數據,摩拜近期還接入了中國最大的百度與高德地圖,發揮其定位功能的優勢讓用戶能從更多場景入口直接使用單車。如同摩拜官網上所說 “摩拜單車的每一輛車都配備了獨家自主研發的智能鎖,支持“GPS+北斗+格洛納斯”三模定位,定位速度更快、精度達到行業最高的亞米級;通過內置的物聯網芯片, 350 萬輛7 × 24 小時在線的摩拜單車構建了全球最大的移動式物聯網系統,每天產生超過1TB (1TB = 1,024 GB) 的出行數據;在此基礎上,摩拜單車今年4 月推出了行業首個出行大數據人工智能平台“魔方” ,在騎行模擬、供需預測、停放預測和地理圍欄等四大領域發揮關鍵作用,助推精細化管理、智能化運維。”   ofo在募集資金上更是不遑多讓,融了八輪超過12億美金,主要領投的則是阿里系的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滴滴打車等,儼然已經成為AT擁兵自重的戰場。(事實上共享單車也影響到了滴滴的生意,畢竟短程出行有了自行車這個便宜許多的替代選項) Source: Crunchbase 摩拜單車在2016年底時仍然在用戶上保持領先,但是隨著雙方運營模式的差異,像是初代的ofo與摩拜最大的差異就在電子鎖以及機械鎖還有特製車與通用零件之別,ofo持續以較低的成本製造投放大量單車到市場上,即便損壞與失竊率遠高於摩拜,但是有龐大的資本作後盾,只要持續瘋狂投放單車到市場上滿足用戶需求,製造成本不是最大的問題。 以7 Park…

Continue Reading共享單車全球大戰開打,摩拜與ofo對自行車產業的衝擊

蘋果iPhone問世10周年,開啟智慧移動時代的霸主走到成長的極限

2007年1月9日,初代iPhone在賈伯斯的介紹下問世,在6/29正式在美國發售,開啟了蘋果的超級黃金時代。大家可以回味一下賈伯斯如何介紹初代iPhone這個革命性的產品。(很有趣的是後面很多Apple的產品自打臉,例如觸控筆以及3.5 inch螢幕最適大小) 時序回到十年前,Mobile Phone行動電話的市場與現在是大不相同,2007年,Nokia還是行動電話市場無可抗衡的龍頭老大,Motorola、三星、Sony Ericsson和LG都是市場的佼佼者。 Source:Gartner 若只純看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在2007年的霸主仍然是Nokia,遠勝第二名的RIM黑莓機,Apple和HTC都是出露頭角的智慧手機廠商。 Source:Statista 但到了2016,全球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從急速成長到趨緩,已經把2007年前的舊面孔洗到只剩下三星還排在前五大廠商,而成長為最大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中國,更是帶起了多個本土廠商,站穩中國市場並在新興市場大殺四方,全世界前五名的其中三家是中國廠商,分別是華為、Oppo、和步步高(Vivo的母公司)。 Source:Statista   iPhone剛問世的2007年,蘋果的產品結構還是主要販售桌上型及筆電Mac,加上大熱的音樂播放器iPod是兩大主要的營收來源,加起來佔了蘋果超過8成的銷售。 Source: Apple 2007年報 在2016時,iPhone已經是Apple的產品結構中營收佔到超過6成的核心產品,Mac則已經退居第三線,銷售快速衰退的iPad也遠遠無法和蘋果的主力現金怪獸iPhone一樣成為蘋果成長的支柱,更別說是被算在"Other"的Apple Watch這個扶不起的新產品,智慧型手錶並不如預期能出現新的需求爆發。 Source: Apple 2016年報 如果從淨利率的變化來看,蘋果受到iPhone這樣高階高價產品的助益,淨利率在iPhone銷售逐年衝刺時也持續的拉高,2007年以前淨利率(Net Margin)大約都在10%以下,但靠著iPhone這個利潤非常高的產品熱銷,淨利率可以拉高到保持在20%之上。 Source: Gurufocus 觀察蘋果發佈iPhone前與iPhone後,你會更清楚地看到iPhone對蘋果淨利的影響多麽深遠,高價高毛利的商品同時又大熱銷,讓蘋果賺得遠超過去想像地多。 Source: Gurufocus 這樣的巨大紅利也推起了蘋果股價,十年來AAPL漲了723%,三星則漲了302%,在這場智慧型手機大戰敗下陣來的Nokia、HTC和RIM黑莓則在這十年股價重挫都超過3/4,昔日的巨頭們如今都成了智慧型手機市場無足輕重的player。 Source: Google…

Continue Reading蘋果iPhone問世10周年,開啟智慧移動時代的霸主走到成長的極限
Read more about the article 以太坊(Ethereum)是什麼?首次代幣眾籌(ICO)怎麼讓以太幣超越比特幣
A depiction of the pearly gates of heaven open with the bright side of heaven contrasting with the duller foreground

以太坊(Ethereum)是什麼?首次代幣眾籌(ICO)怎麼讓以太幣超越比特幣

以太坊(Ethereum)是像網路一樣的基礎建設,一個開源具有智能合約的公共區塊鏈平台,能讓所有人在以太坊的基礎上搭建各種區塊鏈應用,而以太幣(ether)則是基於以太坊技術的其中一種虛擬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作為各種以太坊project應用開發的首次代幣眾籌ICO (Initial Coin Offerings)的燃料。 以太坊的創始人Vitalik Buterin 看到了比特幣區塊鏈技術上的缺陷,希望能夠讓區塊鏈技術應用在虛擬加密貨幣以外的領域,以太坊中文白皮書 就提到以太坊能讓開發者創建更具可擴展性、易於開發和協同的應用,打造一個在各個領域都能去中心化、開放、安全的未來。 延伸閱讀:區塊鏈(Blockchain)是什麼?IBM、麥肯錫、高盛報告:改變金融的革命性技術 以太坊希望實踐的是像TCP/IP協議這樣的標準,能讓以太坊區塊鍊協議內置程式語言,兼容各種區塊鏈的應用,不用像過去那樣各自為政分別定義自己的區塊鏈協議,只能支持少數應用且彼此互不兼容,而讓開發者能夠在以太坊定義好的區塊鏈協議用程式語言進行高效快速的開發應用。也因為他支持程式語言讓以太坊能有無限寬廣的可能性,可以建構複雜的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去中心化的自治組織DAO  (Decentralized Autonomus Organization)、去中心化的自主應用DApps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Apps)、或是其他的虛擬加密貨幣。以太坊就像是一台全球電腦,任何人都可以上傳與執行應用程式。 舉例來說,使用以太坊物聯網平台Slock 的自行車租賃服務時,使用者會將Slock智能鎖裝在他們的自行車上,並再以太坊區塊鏈上為自行車註冊一個智能合約,任何人都能向這個智能合約發送一定數量的虛擬數位貨幣請求(例如以太幣),然後智能合約接受請求後這筆以太幣會自動轉發給自行車的所有者,並且記錄下來這個狀態,表明剛剛發送以太幣的人獲得了這台自行車接下來三個小時的使用權,接下來這三個小時這個人都能用智慧型手機用Slock解鎖,上述的租賃過程完全沒有中心化的第三方支付處理機構。 由於企業喜歡以太坊這種單一標準,能快速開發,有開發者生態系統以及可用人才,同時又具有彈性的安全系統和可控環境,因此成為企業最廣泛使用部署的私有區塊鏈技術,包含金融、科技、能源像是微軟、J.P.摩根、ING、BP等三十家巨頭的企業以太坊聯盟(Enterprise Ethereum Alliance,EEA)因而誕生,目的是要共同創建並推廣標準化、能實際解決企業問題的以太坊區塊鏈解決方案,下面這個圖就可以看出EEA創始會員都是業界有名的公司,這些成員能夠透過他們的資源加速以太坊生態系統的進化,為以太坊技術可應用到實際世界打了一劑大強心針。   首次代幣眾籌 ICO (Initial Coin Offerings) 虛擬加密貨幣的價值從何而來?除了信心泡沫外,主要推升的動力來自於蓬勃發展的區塊鏈開發社群,不管是開發區塊鏈為基底的虛擬加密貨幣,或是真實世界的區塊鏈應用都需要資金報酬作為誘因,而首次代幣眾籌ICO就是這些project融資的來源,如同IPO一樣,你用一些比特幣或以太幣來換取新project的XX幣,以太坊開發本身就是靠這種ICO建成,2014年7月以太坊就募集了31591個比特幣(當時市值1840萬美金),隨著虛擬貨幣的膨脹也吸引更多開發者、投資者、投機者投入,虛擬貨幣數量如火如荼地發行。有交易實體黃金的DigixDao在ICO 12小時內就募集了550萬美元。 Source: TechCrunch…

Continue Reading以太坊(Ethereum)是什麼?首次代幣眾籌(ICO)怎麼讓以太幣超越比特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