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程Q2營收大增,國際線上旅行社OTA呈現冰火兩重天

中國最大的OTA (線上旅行社 Online Travel Agency)攜程第二季財報公佈,營收為人民幣44億比去年同期增長75%;但出現了淨虧損人民幣5.21億元,去年同期為淨利潤1.43億元人民幣。營收大增主要來源是因為攜程2015年底併了中國線上旅遊二哥去哪兒網,合併報表後營收猛增,但是由於合併去哪兒讓本業其實賺錢的攜程呈現虧損。 而從國際OTA來看,巨頭Priceline吃肉,大家喝湯的態勢越來越明顯。國際OTA主要的Player分別是Priceline (子品牌包含Agoda, Booking.com), Expedia (子品牌包含Hotels.com, Trivago), 和攜程Ctrip,有在美國上市的Tripadvisor(TRIP)市值和量體比前三者要小得多。作為中國最大的OTA,攜程搭上了中國旅遊人次爆發的列車,享有著高速的成長,當中國國內旅遊王就可以有國際級的量體。 股價上來看,規模較小的OTA廠商事實上是比較不被看好的,即便隨著旅遊市場放大,營收也迅速成長,但是因為他們通常需要更多的補貼和折扣來搶市佔,很容易敵不過有巨大規模的優勢廠商,因為像Priceline這樣規模的廠商會對主要收入來源,訂房分成有更大的議價空間。小廠商用更多的補貼折扣會讓自己陷入虧錢搶市佔但競爭力卻難以提升的窘境。 拿攜程的營收來看主要都是來自於訂房和機票,市場也預估未來會成為攜程營收高速成長的主要動能。 但看營收之外還要看營益率,否則營收衝很高但是持續虧錢或毛利降低,市場對其評價就會降低,也不會是健康的成長。從這個角度看,拿出主要幾家OTA過去幾年的營益率變化,你可以看到的是,王者Priceline過去幾年持續保持著很高的營益率,基本上維持在35%附近。 Expedia的營益率則是持續下降,這邊就看得出競爭力,其實Expedia的營收也隨著旅遊大環境蓬勃而成長,但營益率基本上是持續在下滑,看得出全球旅遊業的競爭十分激烈。 鏡頭再轉回攜程,OTA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和其他互聯網公司一樣,在過去幾年基本上是在燒錢搶客,所以其實真正賺錢的只有攜程,營益率的下降是在反映這個現象,攜程吃下了去哪兒後站穩了老大的位置,但是過去兩年的燒錢大戰導致的虧損依舊要時間消化。 將幾大OTA公司擺在一起看,市值王、營收王、股價王、盈利王、淨利率王全部都是Priceline,說是扎扎實實的OTA王者毫不為過。 值得一提的是,其實Priceline也是攜程的大股東,持有攜程9.8%的股份,只少於百度的21.6%,所以即便Priceline在中國排不上榜,但是擁有攜程的股份在中國成長也分了一杯羹。 當然,攜程的營運模式遭受到了很多消費者的詬病,樹大不只招風還招惡,你只要隨便Google或百度一下攜程,就會發現很多消費者對攜程的客訴,包含了賣假票(轉手的折扣票)、客服差、推託責任,畢竟攜程是一個B2C的旅遊商搓合平台,在規模龐大但管理沒跟上時,就很容易遇到這樣的事,但基本上負面新聞並未阻擋攜程的成長,許多市場機構也依舊評估攜程在規模優勢之下能夠慢慢顯現他在中國市場的強大優勢。

Continue Reading攜程Q2營收大增,國際線上旅行社OTA呈現冰火兩重天

從Forbes富豪榜看各國產業結構玄機(2016)

這篇延續去年探討富豪榜和產業的關係,追蹤2016年富豪排行的變化與產業的變化關係。   美國 2015年美國富豪排行 Source:Forbes 1. Bill Gates,科技業,Microsoft 2. Warren Buffett,金融投資業,Berkshire Hathaway 3.Larry Ellison,科技業,Oracle 4.Koch Brothers,多角化集團,Koch Industries 5.Walton family,零售業,Walmart 6.Michael Bloomberg,金融資訊業,Bloomberg 2016美國富豪排行 2016的主要變化是Walmart的Walton家族因為實體零售成長衰弱,股價慘澹退出前十大富豪,Amazon的CEO Jeff Bezons則因為成長迅猛的電商和雲端業務,股價頻創歷史新高,也讓他衝上了全美第三大富豪。新進榜的還有在社群網路一統天下的Facebook CEO Mark Zuckerberg,加上Google的兩大創始人Brin和Page,全美前十大富豪有六個是科技業的富豪。(彭博應該比較算金融媒體業?) 中國 2015中國富豪排行…

Continue Reading從Forbes富豪榜看各國產業結構玄機(2016)

寡頭的戰歌,AT力場展開,騰訊Q2財報再放異彩

中國互聯網的通訊社交軟體及遊戲龍頭騰訊公佈第二季財報,和阿里一樣呈現了大象猛跳霹靂舞的態勢,營收增長52%到356.9億人民幣,淨利則比去年增加42%來到113.19億人民幣。中國互聯網的寡頭BAT現在其實真正量級相同的是AT兩大集團,百度的Q2營收和淨利都無法和阿里騰訊抗衡。 騰訊在第二季時動作頻頻,作為中國的手機遊戲市場之王,騰訊國際化跨大步伐斥資86億美元,從軟銀手中收購了擁有熱門手遊Clash of Clans的Supercell 84.3%的股權,是全球最大的手機遊戲廠商收購案,讓騰訊在全球手遊界擁有寶貴的資產。音樂產業方面騰訊QQ音樂在七月時和中國音樂集團CMC合併(擁有61%的股權),在中國在線串流音樂市場進一步拉大領先集團差距。 在財報各部門的表現方面,網路遊戲收入增長了32%,但首次遊戲收入的佔比降至了五成以下,社交網路的收入則高速增長57%,主要來自虛擬道具銷售、訂購服務(包含影音、文學等數位內容服務) 網路廣告則是另一項騰訊高速增長的來源,比去年同期成長了60%,效果廣告(以可衡量效果付費的廣告)成長了80%,主要來自微信朋友圈、移動端新聞應用及微信公眾帳號的效果廣告收入的增長。增值服務的毛利率高達57%。 騰訊最強大的平台「微信」的月活躍用戶衝到了8.06億,跟去年同期比增長34%,雖然說增速放緩,但是看中國上網人口也才7.1億,這樣的月活躍用戶數字已經非常驚人,更驚人的是,微信的企業註冊用戶高達2千萬,相比之下阿里的企業通訊軟體「釘釘」企業用戶只有150萬,量級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騰訊的成功幾乎是顯示中國互聯網商業獲利模式領先全球的表現,這個互聯網托拉斯橫跨了社交、媒體平台、遊戲、數位內容、廣告和支付,包山包海,在中國的互聯網上生存繞不開它,AT寡頭的戰歌仍在高聲激盪著,持續入侵著中國互聯網的每個角落。

Continue Reading寡頭的戰歌,AT力場展開,騰訊Q2財報再放異彩

電商巨人阿里巴巴持續迅猛成長,多角化經營逐步開花

中國電商霸王阿里巴巴公布了強大的財報,顯示出的是中國正在高歌猛進的互聯網與電子商務產業,而這次財報的重點也揭示了阿里巴巴成功的在移動端佈局拉動了強近的成長,同時雲端服務和媒體與娛樂事業正在高速衝刺中,雖然仍然在虧錢且在營收整體比重跟電商部門相比非常微小,但是揭示了阿里集團母雞帶小雞要走向多角化經營的道路。 從第二季財報公佈的數據來看,GMV平台商品交易總額成長了24%,雖然比中國另一主要電商京東的47%還低,不過兩者的量體差異巨大,阿里的GMV是6730億人民幣,京東是1604億,基期高的增速比較慢是正常的。GMV是一般用來衡量電商平台交易規模的指標,會比實際營收還要大,因為包含了所有成功按下購買鍵後的金額(取消訂單、刷單、退貨也不會扣掉)。 另一個亮點是阿里快速往移動端推進,目前移動端的GMV佔比已經從去年的55%提高到75%,四分之三的GMV來自移動端,移動端GMV年成長59%。 雲端服務也因為付費的用戶增加一倍到57.7萬,營收大幅成長156%,當然也是因為基期低在整體營收裡基本上微不足道,但是虧損已經大幅縮減。 數位媒體與娛樂事業,以阿里巴巴集團的話來說是“大文娛”戰略,裡面包含了優酷土豆、UCWeb、阿里音樂、阿里體育、阿里影業(以剝離獨立上市,營收未計入)等,成長更是超高速的286%,虧損也同樣在縮減當中,營收放大虧損縮小是讓企業投資前景轉佳的徵兆。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台灣人比較不熟的UCWeb移動瀏覽器的全球MAU月活躍用戶高達四億,是全球排名第三的移動瀏覽器,中國市佔第一,印度和印尼也都有50%的市佔。 另一個部門則是另一個正在燒錢投資的創新事業部,包含像超過六億用戶的高德地圖,給移動裝置、汽車、物聯網使用的YunOS,VR事業等,還有發展不怎麼樣的企業通訊軟體「釘釘」,這個部門投資的事業都算是早期投資,前景不明,但是營收佔比也非常小,影響不大卻是阿里持續在發掘新增長機會的部門。 下面這個表顯示的是阿里集團各部門的營收獲利以及部門下主要的品牌,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台灣人比較少聽過的UCWeb, 此外,阿里還有披露他的主要物流佈局公司「菜鳥網絡」的財報數據,目前覆蓋了224個國家,每天處理4200萬個包裹,超過170萬個快遞員和倉庫員工,佈建了超過18萬個物流站。以及快捷支付「口碑」這個收銀系統的財務數據,每日交易數高達1000萬筆,合作廠商超過100萬家。 觀看這份財報,可以知道阿里依舊以核心電子商務業務帶來的龐大營收與獲利,在支援著其他事業部門的發展,他想要成為的不僅僅是一家電商企業,而是一家能夠科技與多媒體的多角化公司,在這bAT三熊互咬的戰鬥之中,坐擁強大金流的阿里依舊立於不敗之地,雖然不代表他做什麼事業都能成功,但是阿里事實上是三家中,唯一一家真正能走出中國市場到海外獲取成功的互聯網公司,不是只在中國當國內王而已。  

Continue Reading電商巨人阿里巴巴持續迅猛成長,多角化經營逐步開花

英日印鈔、美國經濟緩升,台幣大漲一年新高

美國經濟第二季GDP公布後大幅不如預期,英國退歐公投後,英國央行為了應對經濟放緩衝擊,在週四宣布降息加新QE量化寬鬆來穩住經濟,日本安倍經濟學強弩之末,三支箭的刺激方案需要拉弓再射,日本央行擴大購買ETF的規模、美元貸款從120億美元倍增至240億,政府則擴大財政支出計劃讓總額提升至35兆日圓。 這樣的國際環境讓熱錢多得無處去,瘋狂湧回殖利率較高的市場停泊,看新興市場的兩大權重市場台灣和韓國的匯率就能看出端倪,韓元過去一季漲了近7%,台幣也漲了超過4.5%,進到了31塊的領域。日圓則是因為作為避險貨幣受到英國脫歐的影響資金猛進,休息一陣後又隨著資金回亞洲被推高。 如果從各國ETF的殖利率可以看出這一季資金回流的邏輯,在主要市場中受到英國脫歐影響的核心區域,英國和歐洲殖利率都因為股價大跌而推高,但台灣和韓國還有中國、東協等亞洲市場以市場股息殖利率來看都比頻創新高的美國還來得誘人,雖然台灣經濟一片死魚樣,但是過去一季算上匯率的漲幅台灣的ETF漲幅勇冠群雄,而且漲那麼多了殖利率還這麼高(當然基本上還是要感謝台股定海神針TSMC,過去一季漲了30%,殖利率還有3.2%,這對負利率滿天飛的外國資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至於美國經濟和企業的表現究竟如何,美元會否持續維持弱勢,其實經濟數據上是非常混亂的,就業數據維持強勢,但經濟增長和一些領先指標像是消費者信心和耐久財訂單數據都難看,至於美國標普五百大企業的營收成長是有轉好的。 多數的類股營收都出現了超預期的正成長,像是主要拖累美股腳步的能源類股就出現了反彈,經濟指標之一的非必需消費類股也有正向的發展,美國企業的狀況其實不壞。美股又有寬鬆資金,財報又保持穩健的基礎加持,讓他有了持續推升的本錢,這一季美元轉弱,對海外市場佔比重的科技類股表現會是更有幫助。 若單從殖利率的角度來看,美股現在的位置在近20年的股息殖利率來看並不算太高,要說現在美元轉趨弱勢看起來只是在升息預期低的情形下進行資金的調節,真要讓亞幣和亞股維持強勢,還是要小心一瞬間的升息預期反轉,美國經濟目前仍然是領頭羊,美元依舊是最接近升息的主要貨幣,這千萬不能輕忽。  

Continue Reading英日印鈔、美國經濟緩升,台幣大漲一年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