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Blog

從PChome的UI就能看出遲滯不前的競爭力,不淘汰你要淘汰誰

PChome受到蝦皮來勢洶洶搶市占的衝擊,網家的董事們詹宏志和何飛鵬都起身來連聲呼籲要為台灣最後的網路平台而戰,不能落入外資手裡。但是長期不知長進的本土廠商,值得舉著本土大旗保護嗎? 蝦皮並非小蝦米,母公司SEA集團(前身Garena)是網路遊戲為主業起家的東南亞最大網路公司,背後更是有騰訊富爸爸的入股,這場仗是一場「大東南亞」的戰爭,蝦皮面對的不只是台灣的PChome,還有東南亞第一大電商Lazada(背後則有阿里富爸爸撐腰),所以僅用台灣的視角來看是不夠全面的,這場融資燒錢戰真正涉入的大頭是騰訊、阿里還有亞馬遜在東南亞重點市場開代理戰爭的縮影,只是真正有主攻台灣的只有蝦皮。 台灣電商平台龍頭偏安一隅多年,終於遭遇了真正的國際化的競爭。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蝦皮2015年進入台灣市場,但是PChome的UI、UX絕對被嫌超過兩年以上,Mobile端的悲劇由來已久,網頁版又醜功能又差,用十年前的網站在打現在的戰爭,我都懷疑到底有沒有做使用者的調研和分析?如果有的話為什麼不改?如果沒有的話那基本就是失職落後,本來就該被淘汰。 因為消費者會喜歡更好用的東西,否則裕隆也不會受到國家保護這麼久還是不如外國品牌,尤其是網路沒有國界,多少人早就用滑鼠行動,直接點開淘寶天貓或是日本亞馬遜下單了,如果PChome有跟上時代給顧客更多的選擇、更好的服務與使用者友善的介面、實惠的價格,加上現在最大大支撐PChome優勢的快速到貨,想要註冊用其他的平台誘因根本就大幅降低。 (網家受到外部競爭的衝擊,股價已經腰斬再腰斬) 蝦皮燒錢補貼運費以及抽成是打響這場大戰的關鍵,但是真正的核心其實是PChome老大心態,一覺醒來才驚覺世界已經改變了,而自己的網站體驗還停留在十年之前。不信你可以自己測試PChome的網站。電商成功最重要的元素就是品項多、容易找到想要的商品、以及便宜實惠的價格再加上快速運費低廉的物流。 很多人說,PChome在這場仗落於下風的原因UI佔很小一部分,但本版卻覺得從UI這麼明顯的缺陷遲遲不改進,就看得出PChome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忽視使用者經驗的問題,連這麼明顯的問題都可以忽視,更別說在行銷端、2B與2C的客戶端關係維持,要說PChome有在持續改進這些事,消費者才不會隨便就變心去另一個平台購物。 這是像Amazon這樣的電子商務持續打趴Ebay的原因,讓客戶產生黏性後就不願去別的平台下單,除非真的價格差異太大才有誘因去另一個平台購物。PChome若只輸在價格就算了,偏偏除了物流速度其他幾乎全輸,被打到趴下真的剛好而已。 我們隨便舉例就能看到很多無視使用者經驗的例子,本版隨便搜尋「平板」這個字,竟然能在前六個結果清一色看見沒有貨的商品,PChome後台在搜尋結果去掉沒庫存的商品難度有多高?左欄的分類filter基本上也是反人類的設計,什麼?你不知道什麼是好的設計?   我們就拿個天貓(對比PChome)和蝦皮(對比露天拍賣)來比較看看,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設計的差距。電商講究的是轉換率,進去看到商品的人有多少人會下單,如果光是找到商品的難度就已經比別人高,更別說商品價格還比別人高,你就只剩下物流速度可以比拼。但問題就是UI這樣的東西根本就是可以大幅改進,也不需要要像運費補貼那樣大燒錢,就能夠大幅提升使用者經驗的投資。 同樣在天貓Tmall首頁搜尋平板,你可以看到天貓有在思考使用者的需求在想什麼。搜尋平板的人下決定的關鍵就是品牌和規格以及價格,filter的設計就是將使用者最常會使用的filter像是品牌、螢幕尺寸和容量大小給使用者篩選,若想要更細的就再點更多。 PChome的網站則明顯就是像倒垃圾,把所有沒整理沒順過邏輯的東西一次塞給你,你如果有點開過PChome左邊的filter就知道我在說什麼,大家可以自己去試一試什麼叫做反人類的設計。要知道消費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PChome上的購物體驗就是除非你很精確地知道你要的是什麼東西可以用完整關鍵字搜尋,否則PChome的網站是很難逛的,尤其你可以看到一堆沒庫存的商品出現在網頁上,增加消費者過濾的時間成本,這對電子商務網站的轉換率是有顯著影響的。 電商網站的優化是一件持續的工作,但是你若看PChome的網頁版,還不說手機版的悲劇了,這些年來有哪些與時俱進的變化?「放著爛」三個字就是PChome現在面臨存亡危機的根本,燒錢能解決的問題不是問題,PChome有地主優勢理論上應該能夠更接地氣、更靈活地面對消費者需求的變化,燒得有效還能夠擴大基礎,偏偏PChome沒有,而是呈現政府網頁般的官僚和無力,不淘汰你還要淘汰誰。 接著看到C2C的蝦皮,基本上搜尋平板時前幾個結果並非平板電腦本體,而是賣得好的平板週邊商品,但是網頁上方馬上就有明確的分類filter讓消費者能夠快速點選真正需要的商品,真要細究分類左邊點開也有更進一步的分類資訊,PChome和蝦皮的差距就在這些細節裡,雖然不太大卻能夠影響到消費轉換的順暢度。但朋友啊,那是你還沒看過真正該對標的露天拍賣。 說實話我已經十年沒碰露天了,除了醜、難用以外沒什麼好說的,不過隨意評測一下就發現他還是始終如一的悲劇。你在露天搜尋「平板」就會得到下面這個畫面,filter在非常不明顯的左邊下方,第一個竟然是母嬰商品分類,第二是女裝,真正是平板的分類在截圖沒截到的地方,你他X的是在跟我開玩笑嗎? 好吧,講到這裡已經快吐血了,有點寫不下去,其實你觀察電商網站的優化有很多的點是值得去優化,像是好的商品評價機制(雖然很多是刷出來的,但是你幫消費者省下了自己去Google找基礎評價做參考的時間,提高商品的可信度就能夠增加轉換率),又或者商品圖片的呈現,現在主流的B2C電商平台基本上都是乾淨的產品照(少數會有一行大標講商品特性或品牌),說明放在商品title或是點入的產品說明,沒有像PChome這樣整個版面亂糟糟產品照規格不一致影響用戶體驗的。 再更深一層,則是主流的B2C電商平台能夠做到個性化的推薦,例如說我已經是PChome會員登入了,你有我過去的購買記錄和我的瀏覽紀錄,理論上你應該能夠在我進首頁時,就能推薦我更多我會有興趣的商品種類,你有沒有更瞭解客戶的需求從此處就能高下立判。 亞馬遜基本上能夠領先群雄,就是做到了個性化的服務,靠的是不斷測試、優化用戶的體驗,讓消費者能夠有更符合他們需求的商品或服務給他們購買或使用,讓用戶產生黏性,進而付費成為會員來享受更多元豐富的亞馬遜周邊。當然量體和規模以及商業模式PChome都無法跟亞馬遜比擬,但是你手上空有一堆消費者的數據卻擺爛不用,還是十年如一日用這種菜市場式的網站來敷衍消費者,好意思說自己在持續優化嗎,這些都還只是網頁網站,都還沒講到移動端的app。 精細化運營,透過大數據優化使用者體驗,這是有豐富消費者數據的台灣電商龍頭早該做的事,但是PChome有這樣做嗎?你的市場小、規模小,理論上應該是要更能夠靈活變化,更能夠快速反應時代的變化,而不是小小的就很官僚,放著它爛,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很多媒體都已經有報導過不管是2B客戶關係,或是外部合作夥伴,都體會到過PChome的反應速度和行政流程遠不及他物流到貨的快速。…

國際經濟觀察

Shopify,默默在瘋狂成長的電商隱形冠軍

說到電子商務領域的網路公司,你一定有聽過Amazon和Ebay,但你有聽過Shopify嗎?這一家公司上市至今每季不斷虧錢,每年每季都越虧越大,但今年以來股價卻已經漲了124%,沒錯,這又是一家以Amazon投資擴張模式為模仿對象的電商隱形冠軍企業,他是許多中小型商家的電商網站後台的引擎,幫助他們一站式解決電子商務網站所需的包含金流、物流、行銷、客戶關係管理等一切服務,可能你逛的某些獨立品牌電商網站背後就是Shopify的平台。 Shopify,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建站平台服務商之一,範圍遍及175國有50萬個商家使用他們的自建電商網站服務,這個數字在2015年底只有24.3萬,僅一年半就翻倍成長。2016年就有超過1億消費者在Shopify支援的網站消費,像是Tesla和Red Bull、洛杉磯湖人隊這樣的大牌子也都是Shopify的客戶,而且他與Ebay、Amazon和Facebook甚至是Uber等公司都有合作。   Source:Shopify 從商家分佈圖上來看就知道,Shopify主攻的是歐美的市場,2016年加入Shopify行列的商家就成長55%,到今年七月就已經突破了50萬,年成長以驚人速度在擴張。下面的圖則是在Shopify的網站上購物的消費者以及GMV也是呈現倍數成長,一年翻一倍。GMV到了今年的Q2已經來到58億美金,比去年同期成長74%。 Source:Shopify   Source: Shopify Shopify是一家加拿大渥太華的網路電商解決方案公司,提供給中小企業能夠有基於雲端多渠道銷售的電商平台,幫助商家能非常快速簡易的設立電商網站、串連包含網路和移動裝置以及社群網站的銷售,讓他們能夠一站式管理商品庫存、訂單流程以及支付、物流和客戶關係與數據分析。 Shopify公司的商業模式來自訂閱與銷售抽成,主要營收來源包含訂閱解決方案(Subscription Solution)和商家解決方案(Merchant Solution)。 Source: Shopify 訂閱解決方案包含使用Shopify平台建站所需的月費、年費,還有Shopify為商家設計的各種網站套版主題Theme,以及最大的賣點就是各種豐富的官方以及第三方APP(目前已經超過1800種App,700萬次下載安裝),能夠為商家增添各種銷售流程或行銷相關的功能。Shopify的強大之處就在於他能一站式讓你串接多個平台,像是下方的Shopify App Sotre就可以看出,他與Google、Amazon、Facebook、Ebay等主流渠道都有合作能夠直接對接你想進行銷售的平台。 Source:Shopify…

國際經濟觀察

共享單車全球大戰開打,摩拜與ofo對自行車產業的衝擊

共享單車大戰在中國正掀起巨浪,ofo與摩拜兩強相爭的場面已經開始從中國延伸到海外,不斷高速堆疊的融資燒錢補貼大戰,背後是阿里與騰訊之間的支付生態系戰鬥,兩邊都希望能透過高頻剛需的城市出行單車,來拓展自己的支付業務,同時真正實現將第三方支付業務拓展到海外。對台灣來說,除了新加坡共享單車廠商oBike也搶進台北,引起了不小的風波外,對於台灣主要的自行車產業鍊來說,共享單車橫空出世讓自行車業憂喜並存。 首先,雖然以「共享」之名行遍天下,但共享單車的本質其實是單車租賃,並不是分享和活用平常沒在使用時的閒置資產,而是造出很多閒置的單車做租賃業務,所謂的共享單車其實行之有年,有樁的公共自行車在多個國家包括台灣Youbike都已經施行多年,只是這股無樁智能自行車租賃風潮,在中國的摩拜和ofo燃起的資本投放大戰下快速崛起。 這場戰鬥從2016年底開始升溫,除了小黃車ofo和橙車摩拜外,各種七彩顏色的共享單車廠商瘋狂投入,大家都想要急速增加單車投放量來獲取市佔,整個共享單車市場在2017年天氣轉熱後大幅加速洗牌,隨著資本一輪一輪大舉投入,行銷戰加上紅海折扣戰都擠壓著較小共享單車廠商的生存空間。 畢竟共享單車要贏的關鍵,靠的就是越廣的投放量用戶越容易找得到車騎,還有越便宜的資費或押金,用戶就更有誘因去騎那家廠商,當然車子的品質與好騎程度也是關鍵,但這些都是要靠資本給堆出來的競爭力。 Source: DCCI 摩拜8輪融資募集超過9.28億美金的資金,投資者包含了騰訊、鴻海、淡馬錫、創新工場等 Source: Crunchbase 由於營運的模式和ofo明顯的不同,摩拜更重視智能技術與自主製造,而非純粹衝量的重資產營運模式,速度上雖沒有ofo快但是真正搜集了大量的用戶數據,摩拜近期還接入了中國最大的百度與高德地圖,發揮其定位功能的優勢讓用戶能從更多場景入口直接使用單車。如同摩拜官網上所說 “摩拜單車的每一輛車都配備了獨家自主研發的智能鎖,支持“GPS+北斗+格洛納斯”三模定位,定位速度更快、精度達到行業最高的亞米級;通過內置的物聯網芯片, 350 萬輛7 × 24 小時在線的摩拜單車構建了全球最大的移動式物聯網系統,每天產生超過1TB (1TB = 1,024 GB)…

國際經濟觀察

蘋果iPhone問世10周年,開啟智慧移動時代的霸主走到成長的極限

2007年1月9日,初代iPhone在賈伯斯的介紹下問世,在6/29正式在美國發售,開啟了蘋果的超級黃金時代。大家可以回味一下賈伯斯如何介紹初代iPhone這個革命性的產品。(很有趣的是後面很多Apple的產品自打臉,例如觸控筆以及3.5 inch螢幕最適大小) 時序回到十年前,Mobile Phone行動電話的市場與現在是大不相同,2007年,Nokia還是行動電話市場無可抗衡的龍頭老大,Motorola、三星、Sony Ericsson和LG都是市場的佼佼者。 Source:Gartner 若只純看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在2007年的霸主仍然是Nokia,遠勝第二名的RIM黑莓機,Apple和HTC都是出露頭角的智慧手機廠商。 Source:Statista 但到了2016,全球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從急速成長到趨緩,已經把2007年前的舊面孔洗到只剩下三星還排在前五大廠商,而成長為最大智慧型手機市場的中國,更是帶起了多個本土廠商,站穩中國市場並在新興市場大殺四方,全世界前五名的其中三家是中國廠商,分別是華為、Oppo、和步步高(Vivo的母公司)。 Source:Statista   iPhone剛問世的2007年,蘋果的產品結構還是主要販售桌上型及筆電Mac,加上大熱的音樂播放器iPod是兩大主要的營收來源,加起來佔了蘋果超過8成的銷售。 Source: Apple 2007年報 在2016時,iPhone已經是Apple的產品結構中營收佔到超過6成的核心產品,Mac則已經退居第三線,銷售快速衰退的iPad也遠遠無法和蘋果的主力現金怪獸iPhone一樣成為蘋果成長的支柱,更別說是被算在"Other"的Apple Watch這個扶不起的新產品,智慧型手錶並不如預期能出現新的需求爆發。 Source: Apple 2016年報…

國際經濟觀察

Feedly教學,如何善用RSS閱讀器作為高效資訊過濾工具

Feedly是本版常用的RSS閱讀器工具,作為一個平常需要大量吸收資訊的「知識工作者」,Feedly這樣的工具在過濾資訊上可以幫很大的忙,有版友希望我分享如何使用Feedly,還有我follow哪些資訊來源,所以決定寫一篇來跟大家分享我自己如何使用Feedly作為生產力工具,也希望能夠幫助平常需要吸收大量資訊的人。 由於本版使用Feedly是付費版的Feedly Pro,已經很久沒有使用免費版所以不知道Feedly免費版沒有哪些功能,大家在使用時應該自己會發現這篇就不多作闡述,我直接講我如何使用Feedly Pro。 首先最基本的就是你要新增Feed進入你的閱讀列表中,這有很多種方法,你可以在左下角add content的地方點擊後,輸入關鍵字或網址,他就會幫你搜尋出有相關的Feed,這邊就以區塊鏈Blockchain作為例子,上方還有自動幫你生成Google Keyword Alerts,你就可以直接在Feedly追蹤任何有關區塊鏈Google搜尋到的新聞或Blog結果。 我通常會點進去大概看一下內容是不是農場文或水分太多,是的話通常我就不會把它加進我的collection裡(Collection是Feedly裡你自己創建的分類,可以讓你將不同的feed來源做分區,等等稍後會講我的使用方法),點進去你想追蹤的feed之後,你會看到這個網站或Blog近期最熱門的文章還有更新的頻率,覺得是你想看或有用的東西,就可以把它加到你的collection裡。而打開Feed的時候右側還會顯示出相關的網站或Blog有哪些,有多少人follow,是一個拓展相關資訊來源一個很好的方法。   接下來談到重點的Collections,一般人通常把Feedly這個作為新聞閱讀器,會將不同來源的新聞或網站部落格做分類,像是科技新聞、經濟新聞等,然後看的時候就找特定範圍內的feed看,我也是,但我更把各種feed collections當成是一個資料庫,所以大家看到我的feed裡面動不動就是幾K以上的unread未讀文章,因為我根本沒有打算看完它! 重點來了,如果我沒有想要看完它,為什麼我要加那麼多feeds讓我資訊過載呢?理由其實是我會把各個來源分類後,然後再把我覺得平常最常看的網站拉出來到一個自建的MUST READ資料夾,真正平常會固定閱讀的就是這個Must Read裡面的Feeds(謎之音:你的Must Read也是1K以上的未讀....)那其他的feed是要幹什麼呢?我把覺得不錯的來源加進去之後,作為我日後搜尋的資料庫。因為每個主題都會有比較專業的網站,我把專業的網站都聚集在一起就可以搜尋到質量比較高的文章,不用在Google過濾不是我想要看的農場網站文。   舉例來說,我在自己整理的Technology collection裡面搜尋Blockchain,就可以直接focus找裡面有關區塊鏈的文章,而且filter好用的地方在於他可以設定時間(找一週內新文章或是forever都可,看你是要找新聞或是找影響力最大的文章)、Matching就是你可以限定title或是內文出現即可,Sort By則是你可以用文章的熱門程度或是新舊程度來排序,用這個功能可以找到不少有價值的資訊,因為最多人看的通常不是太廢的文。Embeds則是文章裡是不是有插入圖片或影片(這我比較少用),還有就是能直接過濾文章的語言。…

國際經濟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