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6/23會否脫歐?讓真金白銀說話。

英國將在6/23舉行脫歐公投,英國首相卡麥隆賭上政治生命為留歐陣營續命,但保守黨內以前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為首的脫歐陣營氣勢非常旺,讓民調呈現55波的膠著狀態,預料若投出離開歐盟的結果卡麥隆將被迫下台。政治上親歐的蘇格蘭將會更能凝聚獨立陣營,更有理由脫離英國加入歐盟。 英國脫歐究竟會對經濟有什麼影響?已經有非常多的分析指出,最主要的衝擊來自於倫敦強大的金融服務業,倫敦是歐洲頂尖的金融中心,若失去歐盟單一市場的地位,將迫使英國大批重量級金融業將總部移至歐盟國家境內,愛爾蘭甚至對外宣稱已經做好吸收大量資金與人才的準備,對貿易來說,英國財政部更預估脫歐將會導致英國的商品與服務貿易量將會下降9到24%(端視脫歐後英國與歐盟達成怎樣的貿易協定,但不可能會與現在單一市場的優惠相同),傷害的會是英國經濟與就業市場發展,LSE預估最壞情況英國GDP會倒退6.2%。 國際社會不論是IMF、G20、美國或中國都一致認為英國應該要留在歐盟,否則會對全球經濟產生衝擊,原因不僅僅是英國自身經濟會遭受到貿易壁壘與人才流失的打擊,還有對歐盟分裂勢力的鼓舞作用造成骨牌效應,會讓已經千瘡百孔的歐盟遭遇更多政治混亂,作為全球三大經濟體之一的歐盟若走在解體的路上,對市場的投資信心絕對是個沈重的打擊。 受到脫歐聲浪高漲影響,英鎊的走勢一年來從高點的跌幅也有8%,英國財政部估計若脫歐成真將會讓英鎊再貶12%,同時會讓英國央行面臨兩難困境,因為貨幣貶值會導致通膨提升,但是經濟前景不穩甚至混亂會讓升息成為災難性的打擊。 從民調上來看,基本上脫歐和留歐呈現拉鋸戰,正反雙方數字幾乎都在45%附近,差距都在誤差範圍內,哪方勝利都不會讓人意外。   不過拿真金白銀賭錢的賭盤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英國賭盤開出的賠率是留歐機率遠大於離歐,根據博奕公司Ladbrokes開出的賭盤,68%留歐,32%離歐(賠率越低,發生的機率越大),脫歐陣營是一賠二,換句話說賭盤是不看好脫歐的。 如果一家博奕公司的賠率不準,可以看多家一點,清一色脫歐賠率都比較高,和民調拉鋸不同,拿真金白銀在賭博的人沒有人看好脫歐成真。 當然,對於支持脫歐的陣營,也有不少合理的理由,像是龐大的歐盟官僚機構幾乎無法制衡,歐盟法規和程序繁瑣,脫歐將能夠很大程度解放英國的束縛,降低其他國家投資與貿易的障礙。在移民議題上,脫歐陣營認為脫歐後能夠對邊境控管完全控制,降低恐怖主義的威脅和減少移民來增加英國本地的就業。脫歐派更認為,挪威和瑞士也都沒有加入歐盟,但是一樣能夠與歐盟有緊密的經貿往來,自身經濟也發展得很好,因此覺得留歐派根本誇大了英國脫歐的經濟衝擊。 當然,6/23號我們就會知道英國的命運幾何,媒體的關注很有可能會過度放大英國脫歐或留歐的戲劇性,但事實上資金會說話,市場正在以資金用腳投票,脫歐公投相信很可能會是虛驚一場,你不信?那就下好離手吧!

Continue Reading英國6/23會否脫歐?讓真金白銀說話。

網路皇帝孫正義為何開始拋售阿里巴巴股票?

作為阿里巴巴最大股東(32%)的Softbank軟體銀行,在上週宣布將出售4%價值約80億美金的阿里巴巴股份,孫正義的行動也引發投資人恐慌,覺得是不是看壞阿里巴巴未來的發展而引發拋售潮。但其實孫正義很明顯是另有所圖,否則不會只小賣4%這個讓他產生超過千倍報酬的神級投資,事實上賣完阿里股份軟銀仍然是阿里巴巴最大的單一股東,比Yahoo(16%)和馬雲個人(7%)都還要多。 除了賣阿里的股票,孫正義還打算賣了另一個現金流大奶牛Supercell的股份(目前軟銀佔了Supercell 73%),Supercell是全世界最賺錢的遊戲公司,他們所開發的知名手遊「部落衝突」(Clash of Clans)長年佔據熱門遊戲排行榜前列,軟銀打算出售Supercell吸引了遊戲為主業之一的中國廠商騰訊,消息指出雙方正在洽談收購事宜中。 為什麼孫正義會開始兜售阿里巴巴和Supercell這兩個為軟銀賺大錢的資產,大家可以看到軟銀財報中的利息負擔債務近年增加的幅度。 而這個大包袱主要是來自於2013年取得美國電信商Sprint控股權所累積的龐大債務,信評機構穆迪甚至因此將軟銀的長期債信降至垃圾級。美國電信業燒錢競爭但Sprint的營運卻難見好轉,在市佔率上連保有老三地位都很吃力(美國四大電信商AT&T和Verizon各佔約33%,而Sprint和T-Mobile則各佔約15%)。軟銀光是利息支出就吃掉了營業利潤的40%,在收購Sprint之前利息支出只佔8%。這次出售軟銀價值連城的投資也是套現來優化自己的資產負債表。 另有一說則是因為近期雅虎也在兜售自己的核心資產,Yahoo Japan正是待售的資產之一。而軟銀是Yahoo Japan最大的股東,不希望Yahoo母公司手上的Yahoo Japan股份落到不對的人手上,因此籌措現金來準備進行收購更多Yahoo Japan的股份。 事實上,軟銀在今年三月就宣布要分拆日本國內事業與海外投資事業成為兩家公司,海外投資事業近年雖然有Sprint這個大包袱,但也投了非常多具有潛力的網路公司,像是印度電商市佔率第二的Snapdeal最大股東也是軟銀,軟銀更投資了印度市場排行第二、用戶破億的即時通訊軟體Hike(軟銀佔40%股份),印度和東南亞的叫車軟體Ola和GrabTaxi、韓國第一名的移動電商Coupang等等。孫正義搜尋具有高速成長潛力的海外投資腳步未曾停歇,因此套現過去精準投資產生的鉅額收益,來進一步投資未來更具成長潛力的市場、領域和公司也是非常合理的推斷。 要說孫正義賣了阿里巴巴的股份就說是對阿里的未來投下了反對票,是市場跳太快的結論,畢竟他不是像伊坎那樣一次砍光蘋果所有持股,軟銀至今都還是阿里的最大股東,對阿里的投資買低賣高套現部分股份,將來轉投資其他公司或是優化軟銀的資產負債表,會是比較合理的解釋。

Continue Reading網路皇帝孫正義為何開始拋售阿里巴巴股票?

中美P2P網貸平台潮水猛退,你看清互聯網金融誰沒穿褲子了嗎?

中美兩大國發展如火如荼的P2P借貸行業近期都遭遇了撞牆,美國最知名的P2P網貸行業龍頭公司Lending Club(LC)就在短短一個月內連續發生了創辦人Renaud Laplanche因違規放款而下台,5/9開始暴跌,一週內就狂跌近50%,5/17號紐約州金融服務管理局NYDFS對LC展開調查是否違反該州高利貸法律規定,LC的競爭對手,美國第一家P2P網貸公司Prosper也在五月初披露第一季貸款總量下跌12%,並宣布裁員170人。不過戲劇化的是上週5/23日中國盛大集團突然出手抄底斥資1.48億美元買了LC 11%的股票成為最大股東,讓LC股價又反彈10%。 鏡頭轉至中國,今年一月,「e租寶」被踢爆是非法吸金的龐氏騙局詐騙平台,非法吸金超過500億人民幣,詐騙人數超過90萬人,董事長及實際控制人都被中國警方逮捕。今年5月更近期出事的是和e租寶名稱很像的「e速貸」,註冊用戶超過30萬,平台開設至今的交易額也超過了70億人民幣,罪名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以及擁有九萬用戶,投資額超過15億人民幣的「匯投資」法人代表捲款潛逃。 截至2016年3月,中國成立的網路貸款平台3984家,倒閉和跑路的已經累積到1523家,有問題的比重高達38%,野蠻生長的互聯網金融借貸平台開始遭逢海水大退潮,一樁又一樁的平台倒債跑路案。一時間風聲鶴唳,原本對P2p網貸接受度很高的中國群眾開始出現信任危機,在這情形下連有平安集團作為資本雄厚富爸爸的P2P平台陸金所都在這風頭下不得不延後一年其上市計劃。 中國政府則宣佈互聯網金融監管全面收緊,推出了《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並同時不斷排查突襲P2P互聯網金融公司,要改善無門檻、無監管、無規範的野蠻生長情形。在這P2P網貸面臨風風火火的危機,平台良窳不齊出現破窗效應資金流動性快速緊縮的狀況之下,是一個可以很好的時機檢視這些公司誰在退潮時沒穿褲子。 事實上,Lending Club在月初第一季財報公佈時財務表現是令人驚豔的,2015年營收增長100%,2016第一季與去年同期相比則成長了87%,淨利也從去年同期虧損637萬轉正為淨賺413萬美金。 Lending Club貸款評級較低(D到G級別)的壞帳率是在上升的,不過佔他的貸款總額相對比較低只有25%以下,評級較高(A到C)的貸款則相對穩定,而佔LC的貸款比率則高達75%,從貸款結構來看是相對建康的,不信你往下看。 另一家中國著名到美國上市的互聯網P2P借貸公司宜人貸(YRD)財報更是兇猛,營收2015年年成長555%,2016第一季營收與去年同期相比也增長了186%,淨利則從去年第一季的440萬猛增至今年第一季的2010萬,財務狀況和LC一樣都是在高速成長。 (宜人貸營收增長,資料來源:宜人貸官網) (宜人貸獲利增長,資料來源:宜人貸官網) 從股價來看,P2P今年遇到的逆風其實讓這兩個指標公司都在今年初時遭逢賣壓,但因為宜人貸的財報狀況比較突出,成長速度快且並無債務,加上Lending Club接連爆出負面消息,讓兩者的走勢有明顯的分化。 不過也有很多分析指出宜人貸的財報大有問題,風險級別最高的D級佔了貸款的84%,換句話說八成的貸款是暴露在最高風險,壞帳率和逾期率在提升的情形下,還在持續擴張評級最差的貸款,無異是飲鴆止渴。尤其在行業融資燒錢的投資在緊縮,利率上揚的大環境之下,違約率會進一步攀升,平台會面臨更多嚴酷的考驗。   P2P網貸市場監管的收緊聽起來似乎是行業的壞消息,但其實消風整治對於體質相對較好,規模較大且有富爸爸資金撐腰的公司是個好消息,可以將市場上濫竽充數龍蛇混雜的公司給消滅掉,清理P2P市場的毒瘤後,留下來的公司就會是更加乾淨且且比較值得信任的公司,這些經得起考驗的公司在行業重整後未來也會獲得更大的利益。 P2P網貸平台要能夠做好風控,透明化不胡亂放貸的,才是真正能長治久安的公司,也只有這樣的公司,才能在潮水退了的時候褲子還在身上。  

Continue Reading中美P2P網貸平台潮水猛退,你看清互聯網金融誰沒穿褲子了嗎?

這兩家公司的財報讓你看見美國六月升息的本錢

如果要觀察美國經濟的健康程度,看消費的增長情形就沒錯,因為美國是以內需為主來驅動經濟增長,而消費動能是否維持無虞,則要看美國人耐久財(durable goods)消費的趨勢是增長還是衰退,家居裝修業就是一項很值得觀察的指標,因為它反映了美國總體經濟中消費的多個層面,要房價成長、房市交易熱絡、所得成長、就業市場前景看好、可支配所得提高,一般家庭才會多花錢來裝修房子。 Home Depot (HD)家得寶和Lowe's (LOW)勞氏是美國兩大房屋裝修零售公司,這兩家公司都在近期公佈第一季財報,顯示的是樂觀的耐久財消費增長趨勢。 首先是家居裝修龍頭家得寶的財報顯示出營收增長了9%,淨利增長14.2%,雙雙優於預期,家得寶更表示,900美元以上的商品銷售成長了9.5%,這些包含了家電、屋頂與窗戶材料。家得寶在全美有2275家零售店,雇用了385000名員工。 在家得寶消費的次數和平均消費金額,也都呈現健康成長的狀態,美國人花更多錢在裝修房屋上。 若一家公司不夠作為證據,那可以看看家居裝修市場老二Lowe's的表現 大家可以看到營收成長7.3%,在平均每次消費(Average Ticket)Lowe's一樣也成長了2.4%,消費次數增加5.1%,超過500美金的花費也成長強勁高達8.7%,每個月的銷售都優於去年同期。 兩家家居裝修龍頭廠商說的是一樣的故事,美國人在家居裝修上花了更多的錢,尤其是高單價的耐久財像是家電,這基本上不會是看壞經濟的消費者會做的事,房價在漲,工資在漲,就業市場的職缺數依然很高,說明的是美國人至少目前對於未來的收入前景和經濟狀況是足夠樂觀的,否則不會如此敢花錢,而這也給了美國聯準會在六月升息的本錢,耐久財消費狀況在持續穩健增長的狀態之中。消費好,美國經濟就會好。

Continue Reading這兩家公司的財報讓你看見美國六月升息的本錢

Amazon、Google物聯網智慧家庭語音助理大戰開打,誰能撐到最後?

如果你有關心最近的科技大新聞,肯定不會錯過Google I/O大會,Google發佈了一系列讓人目眩神迷的新軟體和硬體,其中之一就是瞄準物聯網智慧家庭核心的智慧語音助理Wifi喇叭Google Home,這個裝置明顯是朝著Amazon Echo的Alexa而來,其實只要簡單看兩者的推廣影片就知道功能有多像。(連廣告調性都幾乎一樣) 當然,兩者雖然在一般的使用上功能類似,但事實上內涵其實是非常不同的,Google Home能夠深度整合Google所提供的各項服務,他能夠了解你搜索Google的習慣,知道你Google Calendar的行程、收到了哪些Gmail的信件、Youtube影音的偏好、在Google Drive裡的所有檔案等,Google Home能隨著你使用它的時間越長、次數越多而越了解你,作為智慧語音助手他能更客製化你的需求,因為背後支援的是龐大的Google搜索資料庫和多元的服務。而Amazon Echo在回答問題上所能做到的事就沒有Google那麼無遠弗屆。 設計上來看,Google Home應該是大勝無疑,Amazon的硬體產品向來都是走CP值最高路線,Amazon Echo這支大黑棒要跟這個具有設計感可換殼的Google Home喇叭比很明顯是輸了,不過因為Google Home的售價未揭露,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外型做大黑棒的成本肯定是低得多,最後會很可能會反映在售價上,雖然這兩家公司都不以硬體賺錢為目標。 Google雖然一直以來都走在科技的前沿,提出了很多讓人神往的概念產品,但在實際產品銷售和發展的戰績卻不是那麼好看,無疾而終的project非常多,Google Glass是最廣為人知的失敗之作,概念階段引發眾人追捧,但真正在開發及產品化時發現了市場化的困難,無論引發的是售價過高的質疑或是隱私問題,當然還有使用者習慣與純粹美感缺失。而近期更有問題的則是。原本應該要擔當Google智慧家庭核心的智慧控溫器Nest卡關(不管是人事混亂或是產品進度落後),已經許久沒有創新之作,讓Google再推出另一個Google Home取代Nest成為新的智慧家庭核心產品。 目前Google自家硬體裝置只有Chromecast真正意義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Google Home命運幾何實難預料。 相對來說,Amazon佔了一個非常好的戰略位置,首先擁有電商出海口,對於幫助他的產品推廣十分有效,Amazon Echo已經至少有三百萬台銷售,而且因為多數人會綁定付費帳號或信用卡在Amazon上,這讓Amazon對於推廣銷售產品和服務非常有利。因為先發的優勢,多數第三方服務商直接挑大的、已經在市場上販售的合作,目前已經有Ford、Uber、達美樂、Fitbit等大廠支援Alexa。更絕的可能是,Amazon為了保護自家的產品而拒絕讓Google Home在Amazon上架,失去線上第一大電商通路對Google Home要成為大眾商品絕對會是個重傷害。 盈利模式的差異也將造就未來發展的巨大差異,Google的所有裝置和服務都是為了廣告而來,而亞馬遜則是一切導向直接賣你商品(各種引誘你加入Prime的加值服務就是要把你綁在Amazon買東西),這巨大的差別也引發很多消費者對Google有很大的隱私疑慮,因為Google想要知道你的一切(Amazon雖然也是在搜集消費者的資訊,但是範圍相對沒這麼廣),這也是Nest Cam之前想要推廣智能監控時,衛報的報導就在強調這24小時的監控與分析,會造成各種資安與隱私疑慮。 雖然Google Home在實際的功能和使用上可能會甩Amazon Echo很多條街,但是他的聰明以及善解人意背後就是龐大的資訊搜集分析,犧牲的是使用者的隱私,他的最強的優勢也成為最大的軟肋,更現實的是,要怎麼樣像Amazon一樣用大家相對可接受的價格大量銷售成為一般家庭真正使用的智慧家電,其實在越多人買Amazon Echo之後會更降低他們買功能類似的Google…

Continue ReadingAmazon、Google物聯網智慧家庭語音助理大戰開打,誰能撐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