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亞洲矽谷」前,你知道世界上最創業友善的城市有什麼共通特點嗎?

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idea有idea,要有市場腹地,要風險承受度高能夠接受失敗,要有創業成功的經驗讓投資者賺錢,成功創業者也能經驗和資金傳授,這就是創業友善城市形成聚落的重要因素。 如果我們看Compass整理出的2015全球創業生態系城市排行,可以看到他們用的就是這些指標。   首先權重最高的Performance(30%)指的是該城市生態系公司的市值加總以及新創公司數目,矽谷無疑能夠排第一(注意一下這個調查是沒包含中日韓台,跟語言問題可能比較有關係),這對想要新建個創業生態系參考價值不高。 再來的重要指標是Funding(25%),包含了VC的投資的數額以及平均每輪融資要花多少時間。 Market Reach (20%)指的是能夠讓新創團隊快速scale的市場(是全球市場或是文化相近的市場,以及適用不同語種與文化的能力)量化的方式則是目標市場包含本地城市的GDP、全國GDP、還有講同樣語言市場的GDP;以及全球有多少外國消費者、提供多少語言支援、外國員工的數量、以及融資資金來自國際投資者數目。 Talent(15%)則是指科技人才的質量、容易近用的程度以及成本,通常這些有強大生態系的城市都有兩間以上的國際頂尖大學讓科技業在人才獲得上能夠源源不絕。實際量化方式是員工有新創企業經驗的比例,雇用軟體工程師需要的時間,移民成功率、移民所需時間。 Startup Exp (10%)指的是有多少新創企業創辦人和員工能傳承成功與失敗的經驗,量化的方式則是有多少具有新創企業股東身份的創業顧問,員工有新創企業經驗的比例、新創企業創辦人有多少曾在高速成長新創企業工作過的比例,以及有多少企業提供股票期權給他的員工。 這些指標當然不是絕對的,但是能夠看出有好的創業環境的城市應該有什麼樣的共通點,看完上面這些指標,看得出台灣的「亞洲矽谷」計畫缺了些什麼了嗎? 其實這些指標外,這些創業友善大城還有另一個比較內在的共通點,就是絕大多數的這些城市都在LGBTQ友善城市的排行名列前茅,說明的是這些具有創業創新生態圈的城市,是有比其他地方更大的包容性,且能正面看待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尊重並欣賞不同的價值,在LGBT自豪月這點必須被提起,我們的「亞洲矽谷計畫」是不是有太多的鋼骨硬體建設皮,而少了創業生態圈真正需要的軟體建設骨。

Continue Reading談「亞洲矽谷」前,你知道世界上最創業友善的城市有什麼共通特點嗎?

2016 新聞媒體報告,紙媒面臨濃厚死亡氣息,數位廣告平台巨頭壟斷

2016年Pew的State of News Media(新聞媒體現況)報告出爐, 紙媒喪鐘早已敲起,前路迢迢   報紙平日發行量創金融海嘯後最慘,衰退6.7% 雜誌零售與發行量則呈現微幅下降趨勢 新聞雜誌的訂閱則比報紙狀況好,大概在持平的狀態,沒有面臨大幅衰退 閱讀印刷的報紙仍然是讀報紙族群的主流,但從上面的數據已經可知,這個閱讀純紙媒的族群正在快速縮減中。 但是數位版雜誌的零售則在2012年開始就持續飆高   報紙的營收變化在發行上呈現在1%附近的微幅成長,但是廣告營收上則是持續失血,降幅連三年都在7%附近 報紙的數位廣告營收佔比則來到了四分之一強,但是很明顯是補不了另外四分之三的失血 雜誌的廣告營收與報紙一樣,面臨著連續衰退 數位廣告佔整體廣告的比重持續上升中 而移動裝置廣告佔比則衝刺飛快,短短五年就已經佔全部數位廣告的一半。 移動數位廣告則多數被Facebook給拿下,呈現大家努力做內容給Facebook賺的狀態,大家都幫FB打工 Facebook無疑是如今新聞媒體環境大變遷的最大贏家 隨著大環境變差,報紙也不斷在裁員縮編,員工數下降的幅度驚人 日報的數量也逐漸在減少當中   多數報紙媒體的移動裝置不重複訪客流量大增,但是停留的時間卻大減,桌機的訪客流量則看起來是被移動裝置給吃掉了。 對新聞類雜誌來說出現的是類似的故事。 平面媒體的前景堪慮已經不是新聞,雖說讀者最後還是需要內容,但內容產製商的大筆利潤都被資訊通路商像是Facebook或Google給賺走,大家都幫FB打工不只是一句開玩笑的話,因為讀者閱讀的時間都花在這類社群媒體上,你的內容不放在上面展示就會有很大一群人不會看到。若拿SimilarWeb的第三方網站流量資料來看,UDN有將近四分之一來自Social,天下雜誌和商周都高達40%,蘋果更是高達50%,內容流量對社群媒體的依賴不言可諭。 但是想從傳統紙媒轉型成數位媒體的報紙雜誌們面臨流量困境,資訊爆炸的年代,讀者速食只看標題和摘要來擷取資訊,如果你的內容越淺、越快、越無關緊要,那讀者當然就只需要從FB的資訊流上掃過即可,如果你是廣告商,你會想把廣告下在資訊平台上還是媒體的內容網站上呢? 於是我們現在就看到了很多媒體轉進其他的收入來源,像是運用自己的名氣和聲譽影響力辦收費的課程、論壇作為門票收入、還有最為人詬病的置入性行銷。置入性行銷業配文有分明示的廣編稿和隱藏不告知夾入在新聞資訊裡,後者雖然問題比較大,卻也是一些媒體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雖然傷害了媒體的信譽,但對這些媒體來說這是生存問題,要你付費訂閱保證沒廣告你會付錢嗎?會付的人很少,因為新聞媒體的資訊來源太多,可取代性其實很高,只有像一些擁有全球聲譽的頂尖平面媒體像是NYT或是WSJ、FT、Economist這類和錢有關的菁英媒體付費牆才搞得起來,其他地方的一般性大眾媒體別說吃肉喝湯,連渣都吃不到。置入性行銷飲鴆止渴,長久下來自然也會傷害信譽進而流失讀者。 傳統平面媒體沒救了嗎?是的,這場殘酷的淘汰賽仍然在進行中,行業從業人員的前景也難以樂觀,數位時代最後活下來的傳統媒體,會是最腥羶色、盜圖盜影壓Logo,無節操、無下限騙最多流量的大眾媒體,以及有足夠大菁英base的Niche媒體從付費牆或是用精兵政策在利基市場辦活動和課程這些業外收入來補足經營的花費,其他在中間不上不下的純內容產製商都免不了溫水(或是已經是熱水)煮青蛙的進程下被淘汰。記者這樣的勞動條件也是越來越差,不管是台灣或是海外都是如此,所以也越來越多記者希望建立自己的自媒體品牌,播送自己認為重要而不是一般媒體認為重要的內容來建立自己的聲譽,成為意見領袖來提升自己的行情價值。 作為讀者,如果你希望能夠看到更多好的有深度的東西,那請用你自己的行動退訂那些你在罵的媒體,不要邊罵邊看還加分享,那只是助長他們做更多類似的垃圾內容來以爭議博眼球。清理一下自己FB的資訊牆,讓自己多看一些優質的內容來源,這邊有本版推薦的內容來源可以給你一些參考。  …

Continue Reading2016 新聞媒體報告,紙媒面臨濃厚死亡氣息,數位廣告平台巨頭壟斷

英國脫歐,除了歐洲金融業崩潰,還是全球化下世代衝突的縮影

沒錯,英國脫歐的分析文你可能已經看了一百篇,台灣央行更是火速出了一個十七頁的報告講「英國脫離歐盟之可能影響」,但是這篇要跟你說的是英國脫歐由小見大,與全世界臍帶相連的共通社會現象:「世代衝突」。 沒錯,相信大家已經看到「脫歐黑天鵝」這顆金融炸彈如何引爆全球金融市場,英國脫歐帶給了倫敦這個歐洲金融中心極大的不確定性,未來兩年在協商離開歐盟單一市場後與歐盟後續協議談判與安排的時間,投資預料會大量縮手,看下面這個表就知道,星期五全球市場跌得最深的就是與英國緊密相關的歐洲金融股,一些規模龐大的大銀行像是英國的巴克萊、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荷蘭的ING集團,德國的德銀與瑞士的UBS和瑞信,動輒跌幅高達15%到28%,宛如雷曼兄弟倒閉金融風暴再現。 這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矛盾,全球化的贏家,主要是掌握了資本和技術的跨國企業,尤其是銀行業因為自貿協定越來越多,金融服務市場准入擴張,讓銀行大者恆大,能夠挾資本優勢在更多地方攻城掠地,而全球化受害的通常是已開發國家的中低階藍領勞工(已經開始蔓延到中高階白領),因為受到不管是東歐移民的工作競爭,或是追逐低成本的製造產業外移,受創的大都是弱勢的經濟族群,也讓這些學歷與社經地位相對弱勢的英國人,對貿易自由化越生反感,而對英國影響最深的自貿就是歐盟的單一市場。 但一般來說全球化已開發國家工作流失,承受失業的主要是年輕人,但這回巨大的世代差異衝突,是來自年輕人普遍支持留歐但投票率相對低,而中老年人支持脫歐而投票率高,一來一往讓脫歐奠定了勝基,怎麼這回想要改變現狀的突然變成了老憤青? 很多分析指出是英國中老年人緬懷自己其實沒經歷過的英帝國光榮孤立、縱橫捭闔歐洲平衡外交,認為英國在進入歐盟後反而影響力越發倒退,國力大不如前,竟然還要聽德國的話,加上越來越多的外國移民以及恐怖主義的盛行,讓他們日漸產生排外和懷念以前覺得可以自主控制邊境不受歐盟牽制的日子。 在全球範圍(包含美國、英國、台灣、香港)這些戰後嬰兒潮享受過戰後經濟成長的果實,如今經濟每況愈下就開始怪罪是因為歐盟把經濟搞壞的,卻很少意識到其實經濟發展是有分階段的(很多國家的戰後嬰兒潮老人都有這個誤區),過了成長期後如果沒有創新和生產力提高帶動,經濟就是只有放緩和產業外移、薪資增幅停滯一途,拿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增速以及產業蓬勃發展來和已開發國家比較,當然會呈現出他強我弱的錯置感。 隨著人口老化、消費力疲軟、財政赤字堆高,經濟缺乏動能的情形下,已開發國家一般人的生活水平自然會出現相對停滯甚至倒退的現象,而這是全球化下國際間貧富差距縮小,但是國內貧富差距拉大的總體現象。只怪年輕人不長進,怪外國人搶了本國人工作,怪區域經濟整合讓本國勞工受害,都是太過片面的想法,卻在這種一對一過半公投的對決之下,簡單化複雜議題的對決,直接訴諸「贏回我們的國家」、「拿回自己的主權」這樣簡單有力的宣言更容易動員群眾。 這是全球很多民主國家在經濟欲振乏力下共同面臨的困境,想要以簡單的口號來解決複雜的經濟問題,而造成的結果就是喊出不切實際反智口號的極端政客屢屢先聲奪人,中老年極右保守與排外勢力抬頭,對決面臨經濟困境希望推倒現狀重來的年輕世代,雙方的認知差距太大,溝通有嚴重障礙,都認為對方是白癡容易被騙,英國的脫歐公投也只是這全球政治大環境下的縮影而已。 改變的時刻已然在發生,但是我們到底是往更反智民粹、排外築牆的方向前進,還是往更重理性邏輯思辨、開放包容由事實出發的方向前進,從全球政治的走向看來,前者似乎才是現在正在各國風起雲湧的浪潮,世代衝突與貧富衝突合流,只能雙手合十,天佑地球吧。

Continue Reading英國脫歐,除了歐洲金融業崩潰,還是全球化下世代衝突的縮影

一山能容二虎?Uber與滴滴的燒錢大戰至死方休?

海量流血與輸血,這是中國叫車APP市場近期不斷升級的融資軍備競賽、燒錢補貼搶市佔現況最準確的形容,Uber的CEO特拉維斯(Travis Kalanick)放話要成為中國第一(目前的中國市場第一是滴滴出行),背後有富爸爸阿里的快的與騰訊的滴滴在經過燒錢大戰後合併為滴滴快的(之後改稱滴滴出行,因為代表更廣泛的旅行和通勤),聯手成為中國最大的叫車APP,由於叫車APP行業有贏者全拿的性質,所以有最雄厚資本支持補貼司機與乘客,擴大規模與網絡效應的企業,能夠將錢燒不下去的競爭者擠出市場,形成獨佔,而中國這個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市場,正在進行這場腥風血雨的淘汰賽當中,滴滴在國內整合後,面臨的是全球具領先地位的Uber在自己的市場侵門踏戶,有一山難容二虎之勢。 特拉維斯在受訪時曾表示,Uber在已開發市場已經開始獲利,要全力在中國搶攻市場,今年六月展開新一輪的融資,包含沙烏地阿拉伯主權基金PIF投資的35億美元,將主要用於中國市場。過去一年中國Uber快速本土化後擴張迅速,從2015不到十個城市的業務量急速擴張到將近60個城市,中國Uber負責人柳甄更說戰場將主攻至三四線城市,不擔心錢燒不過滴滴,2016目標要插旗一百個中國城市,希望在2017年就能夠超越滴滴。雖然從易觀國際1.5億智慧手機活躍用戶的調查中指出,滴滴今年五月的活躍用戶高達4310萬,而Uber中國只有1010萬。第三方機構的調查認為滴滴的叫車服務中國市佔率高達87%。 無獨有偶,滴滴也表示他們已經在200個城市(滴滴在中國總共有四百多個城市營運)開始獲利,資金來源也源源不絕,光是六月就有蘋果投資的45億美元以及透過招商銀行發債25億美金。滿手現金的軍備競賽在這個夏天打得火熱,新一輪的融資讓滴滴的估值來到280億美金,不過比具有全球規模Uber的估值620億美金仍有很大段差距,但是滴滴的主戰場只在中國,有地主優勢,過去的互聯網外商在中國幾乎都吃鱉,Uber難以樂觀。 滴滴的老闆程維在今年四月的2016移動互聯網大會上豪氣地表示「我們非常相信在中國會贏,徹底地贏,因為在過去20年垂直領域中國互聯網公司都做到了,我覺得滴滴沒有理由做不到。」 除此之外,滴滴及其背後的軟銀、阿里系資本牽頭圍魏救趙,滴滴出行與Uber的海外對手Lyft,印度的Ola、東南亞的Grab Taxi都有策略合作分享客戶,集合成反Uber聯盟,要讓Uber在進攻海外市場時遇到更多當地市場競爭者的強力挑戰。 事實上,對用戶以及司機來說,其實哪家叫車便宜或補貼高就往哪家去,並沒有太多品牌忠誠度,所以目前這場燒錢大戰,爽到的是中國使用叫車APP的消費者們以及司機,根據不同來源的訪調,People's Uber「人民優步」每十英里車費是24.9人民幣,滴滴快車則是32.7人民幣,相同里程一般計程車是36.8人民幣。 對司機的補貼的水平也是浮動的,Uber中國高峰時期能到1.8倍車費,司機每單補貼可以高達50元人民幣,每完成22個訂單可以額外獲得100元人民幣獎勵,而滴滴快車高峰車費能到1.4倍,司機每單補貼則至多40元人民幣,每完成20個訂單可獲得80元獎勵,很多司機都在不同的平台上轉換來轉換去。 雖然Uber自稱運營效率比滴滴高,但是Uber為了在中國市場補貼已經也虧了十億美金,滴滴當然也虧錢,但是地主以及先發優勢讓Uber要在中國市場擊潰滴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更別說中國運營的政治風險,Uber在全球運營的避稅問題早就遭到各國政府弊病,在中國強勢政府的主導之下,要用差別待遇讓Uber死是非常容易的事,很難相信中國政府會放任Uber在中國本土市場擊敗地主隊,更別說滴滴背後的資金還有很多是官股銀行和保險業,Uber雖然鬥性堅強,但在中國市場鎩羽而歸相信只會是時間問題。  

Continue Reading一山能容二虎?Uber與滴滴的燒錢大戰至死方休?

「情懷癌」發作,暴雪中國養兵十年「魔獸」電影一夕發酵

美國遊戲公司暴雪(Blizzard)2004年推出的網路遊戲「魔獸世界」(Warcraft)是陪伴一整代青少年遊戲玩家成長,擁有數以百萬計的付費玩家,是暴雪取得極大成功的代表作,而這款遊戲要改編成電影的消息和拍攝從十年前開始就一波多折,如今改編為成本一億六千萬美金的魔獸終於完工上映,在美國本土週末票房卻連成本四千萬美金的厲嬰宅2都拼不過,票房只屈居第二,原因之一就是試映的影評惡評如潮,美國主要的電影影評網站Rotten Tomato影評只有27%的超低評,另一個Metacritic也是給出了32分的低分。就知道北美市場給出的低影評殺傷力有多大。 不過對魔獸世界觀影的觀眾來說其實沒那麼差,這部電影的觀眾多是遊戲死忠粉絲,尤其在非北美的海外市場,暴雪憑藉著魔獸長年的成功養了無數的死忠支持者,在中國市場尤為變態,劇情什麼的不重要,情懷和紀念青春成為了電影宣傳的主打,大批粉絲幾乎是以朝聖心態一刷二刷三刷儀式性的表示死忠支持,甚至被戲稱是「情懷癌」發作。 加上中國娛樂業的巨頭華誼兄弟、騰訊分別以不同方式投資了魔獸電影,萬達集團更是買下了魔獸電影的製作公司傳奇影業(萬達集團旗下的萬達院線2015年佔了中國電影票房收入的14%),也因此魔獸的首日電影院排片量破紀錄成為中國影史第一,預售票人民幣破億,午夜票房更是破紀錄狂收5540萬人民幣(約2億8千萬台幣)。在中國電影市場,排片量決定了票房的生死,這麼恐怖的排片量註定會讓中國成為魔獸票房大豐收的主要市場,也展現了中國電影市場誘人的威力,不只能和北美並駕齊驅,而是在單一電影票房上可以遠遠超越美國本土票房,讓中國成為好萊塢必爭的市場。 目前中國影史單日票房排行前五名就有兩名是魔獸,粉絲經濟發酵的程度驚人。這也證明了在中國市場賣情懷最賺錢這件事,周星馳和魔獸有的共通點都是陪著一代年輕人長大的重要IP,這些年輕人如今都已經長成了收入提升的社會中堅份子,也是電影票房的主力,因此「欠星爺一張電影票」、「魔獸看得不是電影,而是紀念我的青春」這樣的號召屢試不爽,也為電影公司賺進了大把的鈔票。 看看國際票房網站Box Office Mojo的統計,魔獸的海外票房佔了總票房的9成(一般大片海外票房大約佔六成),原因之一是重視中國市場所以配合端午假期比北美提早兩天上映,也顯示出暴雪的魔獸世界粉絲全球化非常成功,手中握有社會中堅年少青春情懷的大IP有多值錢。 不過魔獸電影相關的概念股,不管是暴雪ATVI,萬達院線近期的表現都蠻糟糕,或許要等下一季財報出爐才能看到魔獸電影對公司實際的挹注能有多少幫助。

Continue Reading「情懷癌」發作,暴雪中國養兵十年「魔獸」電影一夕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