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應該是近期最熱門的話題,隨著美國升息中國經濟走軟,不斷失守重要防線的人民幣連帶影響陸股的恐慌,不過在空頭氣燄非常盛時,遭遇了中國政府的逆襲,在離岸人民幣市場狙擊做空的勢力。
這個圖是主要離岸人民幣市場香港的銀行間隔夜拆款利率(HIBOR),原本已經到了13%的高位,豈料中國政府大舉突襲大量買進離岸人民幣降低市場流動性讓HIBOR驟升至驚人的66%,動作明顯大有恐嚇做空人民幣勢力的意味,也快速拉近了離岸人民幣和在岸人民幣的匯差。HIBOR飆升這個情形也在隔天就快速回落至8%。
不過這種玩法救得了中國嚴重的資本外流嗎?
如今人民幣的市場貶值預期已經形成,大媽也在換美金,加上中國企業海外併購的胃口極佳,光是近期比較著名的案例就有中國首富王健林的萬達以35億美金買下製作電影黑暗騎士的傳奇影業Legendary,以及崑崙萬維用9300萬美金收購全球最大的同志社交軟體Grindr,中國化工十億美金收購德企,更傳出海爾要以40億美金收購GE的家電部門。這些趨勢都形成中國大量的外匯儲備消耗。
而這一切資金流動依然都要回到中國經濟的本質,轉型放緩,包含房地產和製造業庫存和產能過高,各部門的債務累積也非常的快,下圖就顯示了中國包含政府、企業、家戶的債務這些年快速提升,去庫存和去槓桿的壓力都很大也需要時間消化。各部門債務加總可以達到中國GDP的236%
中國經濟放緩隨之而來的自然是金融體系的壞帳增加,即便中國統計可能有作假之餘,這個壞帳增加向上的趨勢卻是明顯的事實,但還到不到金融危機的程度其實還是要看資金的流動性是否枯竭才比較能判斷,金融危機向來都發生於信心匱乏至臨界點爆發,至少現在還沒有資金流動性枯竭的現象,中國央行也不停對市場釋放會準備好降準降息以因應經濟的挑戰。
當然降息對人民幣貶值的預期又會提高,資本外流自然會加速,基本上是個很難兩全,但壞消息的另一面是可能對中國的通貨緊縮問題會減緩,出口廠商也能獲得更多喘息,且看2015年中國工業生產只能用悲劇兩字形容,連帶亞洲周邊國家都出現了明顯的製造業放緩趨勢。
但中國經濟相對的好消息是要轉型為消費社會的趨勢也很明顯,零售銷售數據以及服務業PMI都呈現高速擴張,但是人民幣走弱造成的對外購買力下降可能會趨緩這個情形,但無可諱言的是中國轉型內需的路上會越來越自給自足,加上中國主要的成本原物料近年來都十分悲慘,也給中國可支配的消費有進一步的擴張空間。
中國距離金融危機的距離其實並不容易預測,因為市場透明度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但是經濟大趨勢不太可能改變,就是轉型消費為主的社會勢在必行,即便中國經濟遇冷,也是製造業的汰舊換新,內需型的新經濟消費將泡泡擠破後,會誕生出真正有競爭力能在殘酷市場生存的優勢企業。中國不太可能經濟從此一蹶不振,但是轉型的過渡期會有多大的風暴相信在今年這個不斷刷新歷史的年份會有明顯的方向。
Related
In "中國經濟"
阿里巴巴發佈了第三季的財報,明顯看得出的是中國的消費力復甦,核心的中國零售商業成長了26%,經過了第一季疫情的慘淡後,所有部門的營收在電商的第三季淡季仍出現年比的成長達到市場預期。但是月活躍用戶低於市場預期,以及螞蟻金服的IPO遭政府卡關而股價一度出現了大幅回檔壓力。背後的機會與風險在哪?在天貓服裝的增長率,已經高於COVID前的12月季度。對於天貓電子而言,本季GMV增長放緩,部分原因是今年iPhone的新機發布較去年延了一個月。但10月份天貓的手機類別同比增長超過50%,可以預期會將營收灌入第四季的成長。阿里月活用戶、年活躍買家增長放緩市場原本預期阿里的手機月活用戶MAU增長2000萬,但實際只增加了700萬來到8.81億,是史上最差的紀錄,也讓用戶獲取的成本拉到了新高(營銷支出成長/用戶成長數)。中國電商用戶的增量市場很可能正在走入飽和的存量市場,拼多多的活躍買家也來到了6.83億,增速自然是遠高於接近飽和的阿里。依照目前的用戶增速會被拼多多進一步趕上。阿里面對拼多多的挑戰,也推出了淘寶特價版,MAU在六月底時是4000萬,在第三季底則來到了7000萬,一季增加了3000萬,但阿里整個公司的月活用戶只增加700萬,換句話說大部分的淘寶特價版其實新用戶是來自於舊用戶。月活躍用戶的環比增長減緩阿里第三季的投資與併購阿里在10月時,投資36億美金拿下高鑫零售絕對控股權。作為阿里主打的未來成長題材「新零售」,要利用高鑫的實體零售供應鏈競爭力,深化大賣場的零售數位化轉型,與電商平台具有高度互補,自建零售通路的成本非常高,像是盒馬鮮食和農產品物流成本高,展店的速度也無法像併購一樣快,因此能和實體零售量販高度做平台的數位整合,能夠讓消費者有更好的體驗。同時阿里也投資了跨國連鎖旅遊免稅店零售商Dufry,合作拓展旅遊零售市場。並且與瑞士歷峰集團合資投資奢持品電商 Farfetch,持續拓展自身在不同品類和地區電商領域的全球佈局。阿里巴巴的未來營收增長點常拿來跟Amazon對標的阿里巴巴,其中一個備受看好的業務就是雲端業務阿里雲,營收達149億年比增速60%,主要因為互聯網、金融和零售產業貢獻阿里雲營收,ARPU增速也在增加。預期阿里雲在2021Q1將可能開始由虧轉盈。在跨境零售上,成長主要來自包含東南亞Lazada和土耳其電商Trendyol。Lazada的訂單量同比增長超過100%,也因為疫情加速了電商的普及。淘寶直播電商在過去12個月的GMV來到了3500億人民幣,比去年同期翻倍、商家直播貢獻了六成,不過中國各大網路平台都開始了自己的直播電商業務,快手和抖音都已經取消了淘寶的外部連結,未來在衝刺直播電商收入時避免不了更多的補貼戰。阿里的風險,飽和的市場更需要拉高存量變現除了前面提到的用戶增量新低,用戶獲取成本創新高外。新零售的雷聲大,但收入增速也隨著量體變大快速下降,在2018年到2019年新零售都有超過100%的增長,但是即便中國已經逐漸走出疫情的重創,新零售的實體通路營收增速已經下滑到新低的44%,要觀察未來是否會進一步快速下滑。DME數字媒體與娛樂部門,在控制內容成本降低優酷損失並提高付費用戶成長,虧損減少了17億人民幣,但所謂的大文娛別談賺錢,就連營收也降到佔比只剩5%。若不是將遊戲業務從創新業務併到數字媒體與娛樂部門,營收增長和虧損會更難看。面對騰訊系公司的包圍戰,美團強攻阿里子公司業務,在外賣領域,美團已經將阿里旗下的餓了麼差距拉開,同時美團也想切入金融領域。拼多多在電商領域一直在蠶食淘寶低價客的用戶,兩家月活用戶數差距持續縮小。大型機構轉進港股阿里避政治風險Baillie Gifford 長線看好阿里能成為市值2兆美金的公司,為了規避潛在政治風險,第二季將價值26.7億美金的阿里巴巴ADR轉換成港股。淡馬錫也將價值約30億美金的BABA ADR換成港股。所以當你看到今年第二季13F大機構減持BABA,其實不是看空而是將其ADR持股轉換成港股。螞蟻被套上監管緊箍咒後,估值的變化與成長性疑慮在經過螞蟻如火如荼的IPO軋然而止,加上BABA財報公佈用戶成長不如預期,股價曾經一度重挫,但在美國總統選舉結束後又與美股大盤一樣強力攀升。阿里核心的電商領域雖然遭遇到多方挑戰,但始終是站在王者的位置。雖然螞蟻集團在受到監管加強的管制下,可能會降低IPO的估值與未來成長的數字,但是要謹記擁有螞蟻33%股權的阿里巴巴,是中國最強的兩大網路集團之一更多的監管會造成的是獲利成長增速放緩,而非失去行業的成長性。基本上中國經濟若持續轉好,在結構上往收入增加,線上線下消費市場擴張邁進,規模最大的電商平台和雲端運算平台不會落隊。延伸閱讀:被套上緊箍咒的螞蟻金服,當無限槓桿被政府盯上
In "Patreon"